小腦萎縮

小腦萎縮症常見症狀別輕忽 中醫助6旬翁找回生活品質

631
▲張賜興醫師表示,小腦萎縮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走路不穩、動作遲緩、口齒不清、容易嗆到、寫字不順、吞嚥困難、眼球震顫等症狀。(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在現代醫學發展的同時,中醫療法也逐漸受到關注,尤其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療上愈來愈走出獨特的優勢,以運動的平衡及穩定度失調的小腦萎縮症來說,逆轉小腦萎縮症在西醫醫學看來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在中醫療法卻能突破困境,讓患者重拾原有的生活品質。(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 2023-12-8)


小腦萎縮症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因素 常見症狀有這些


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醫師指出,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因素可大致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因素主要與基因遺傳、DNA修復異常、生化酶缺乏,以及先天的身體免疫缺陷有關,免疫功能失調的患者往往約在40歲左右時出現症狀,具體的發作時間取決於患者的身體正氣強弱的狀況;後天因素則包括氣血虛弱、腎氣虛,腎氣虛可能與先天的體質有關,也可能是後天發生的;其他如車禍、外傷導致流血過多、病毒感染和疫苗注射等,都有可能引起小腦萎縮症的發生。


張賜興醫師表示,由於小腦功能主要跟人體的運動、平衡、速度、知覺等作用有關,因此罹患小腦萎縮的常見症狀主要表現在動作協調和平衡感方面,患者可能會出現走路不穩、動作遲緩、口齒不清、容易嗆到、寫字不順、吞嚥困難、眼球震顫等症狀。


6旬翁帕金森氏症合併小腦萎縮症 中醫治療改善症狀


目前在西醫醫學方面,並沒有能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方法,而在中醫理論來看,張賜興醫師解釋,小腦萎縮症屬於中醫的「痿症」和「骨搖」,與先天稟賦不足、氣血虧虛、腎氣虛、肝腎陰虛風動有關,治療的核心原則在於補氣血、調肝腎、健脾胃、活血化瘀。


張賜興醫師分享,1名住在台中的68歲男性於104年被西醫診斷患有帕金森氏症和小腦萎縮症,前來求診時的症狀包括平衡感異常、疲勞倦怠、手麻、雙腳無力、寫字越寫越小、伴隨腸胃虛弱、頸動脈狹窄、三酸甘油脂高、頸椎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困擾、容易感冒、且心臟裝3隻支架、腎絲球過濾率接近異常,僅63ml/min/1.73m2(正常值約為60至120 ml/min/1.73m2)等多項健康問題。


由於患者住得遠,每3周才前往診所治療1次,治療時間拉長許多,但透過針灸和內服中藥藥粉2年,症狀大幅改善,患者的手不再麻木、體力提升許多,走路步伐恢復9成,幾乎與一般人無異。


遵循醫囑切勿自行解除療程 良好生活飲食習慣有助恢復


倘若患者期望能更有效率地治療小腦萎縮症,張賜興醫師認為,最好能夠配合每週4次或每天1次的針灸治療,並且搭配服用水藥和推拿,治療成效尤佳。值得提醒的是,治療應該是看到痊癒,而不僅是緩解症狀就自行停止治療療程。


張賜興醫師提醒,飲食方面,患者應避免冰冷的食物,飲用溫熱開水,並多食用紅色、紫色、黑色的食物,以及薑湯、黑糖薑茶以補血和補腎氣、促進氣血循環;良好的睡眠是治療的最重要部分,務必確保每晚睡滿8小時,避免熬夜;適度運動能幫助提升氣血循環,可以做簡單的運動如拉筋、深蹲等,鍛鍊下盤肌肉;對於無法進行一般運動的患者,嘗試按摩、三溫暖、踏健康步道以及泡腳都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