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搖晃症候群非意外 台大正名為兒虐

3010
【NOW健康 夏亞凡/台北報導】
嬰兒
▲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每年超過3萬多名兒童或青少年因疑似不當對待被通報,平均每15分鐘有一名兒童被通報,每月50名兒少需被緊急安置,平均每月5名兒少受虐致死。(圖/ingimage)
fiogf49gjkf0d

蓄意虐待兒少,醫學檢驗不枉不縱。一名3個月大嬰兒因昏迷,家人送至住家附近醫院,病情危急,立即插管,隨後又轉送至台大醫院加護病房,無明顯外傷,檢查卻發現,腦部及視網膜出血,確診為嬰兒搖晃症候群。研究指出,這種症候群絕非意外,屬人為蓄意造成,嬰兒遭虐待的情形終於被揭發。

台大兒童醫院在衛福部委託下,於2014至2015年期間成立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服務示範中心,為了繼續照顧這些受虐兒,台大募得慈善團體熱心捐款,正式成立兒少保護整合性醫療計畫──兒少保護醫療中心。

衛生福利部統計,國內每年超過3萬多名兒童或青少年因疑似不當對待被通報,平均每15分鐘有一名兒童被通報,每月50名兒少需被緊急安置,平均每月5名兒少受虐致死。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呂立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受虐兒被送至急診時,均已昏迷,曾收治一名6個月大的寶寶,外觀正常,進一步檢驗血液、尿液,竟發現含有極高濃度的海洛英以及安非他命。

呂立指出,個案的父母親均為煙毒犯,經常在孩子附近吸食毒品,以致寶寶吸入毒品,才幾個月大,肝臟、腎臟尚未發育成熟,推測持續1、2個月吸入毒品,毒害內臟及神經系統,以致眼神呆滯、反應遲鈍。

在醫護人員、社工以及警政系統等單位協助下,該寶寶離開原生家庭,安置在寄養家庭,經過治療後,身體及腦部逐漸恢復正常,所幸沒有出現毒癮戒斷症候群,目前仍持續回診觀察中。

在眾多兒少受虐個案中,以俗稱的搖晃嬰兒症候群傷害最為常見。呂立表示,以前常認為是父母或照顧者的疏失,但研究發現,光是搖晃幼兒頭部,還不致於腦出血,過程中頭部應撞擊至硬物,屬於蓄意傷害。

近年來,歐美日本各國已將搖晃嬰兒症候群改名為「虐待性頭部傷害」,一經確診,即需通報社工及警政單位,台大醫院已向衛福部提出正名,希望改名後,減少這類不幸事件發生,讓兒少受虐案件能及早發現。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