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血管
-
守護心血管!單看抽血值仍不足 低密度膽固醇才是關鍵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778有大型臨床研究顯示,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有效的延緩血管動脈硬化的惡化和改善預後,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我們追蹤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標。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所發表的高血脂治療指引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控制目標,應依據每個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同而因人而異。 -
6旬教師久坐少動!右腿突紅腫疼痛 竟是深層靜脈栓塞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756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正常狀態之下,血液靠著心臟的收縮,經動脈輸送至末端的器官及肢體供應營養,並透過微血管重新在靜脈匯集,再倚靠肌肉的活動及體內壓力的變化重新流回心臟。整個過程應該是持續暢通無阻的,但當血液的黏滯性增加,流動受到阻礙,加上血管的內皮受到損傷,就有可能引發血栓的形成。 -
風濕性心臟病恐有中風、心衰竭危機 專家詳解治療方式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105風濕性心臟病是因為小時候感染A群鏈球菌咽喉炎造成風濕熱,導致身體產生會攻擊自己組織的抗體,使心臟瓣膜發炎病變。陳紹緯醫師說,患者通常有二尖瓣狹窄、三尖瓣逆流、心房顫動等狀況,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併發症。 -
荷爾蒙減少心血管風險倍增! 國健署籲做好更年期保健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799每年10月18日為「世界更年期關懷日」,今年特別強調,更年期女性要重視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血管疾病為女性第2大死因,特別是更年期階段的女性,卵巢功能退化,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量減少,導致腹部脂肪容易堆積、血脂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死亡風險也倍升。 -
入秋早晚溫差大血管健康要顧好 補充1成份慎防腦中風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5027新北順安復健專科診所滕學澍醫師指出,像是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急性發作等,主因便是氣溫驟然降低會造成血管快速收縮,促使血壓上升,輕則增加末梢肢體血液灌流不足的情況,導致手腳冰冷、肢體麻木感、疲倦、水腫等症狀;而高血壓患者在接觸到冷空氣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時,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恐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急性發作。 -
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 跟著8方法降低罹病風險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179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約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共計2.3萬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約22分鐘就有1人。9月29日世界心臟日,今年以「用『心』、懂『心』(Use heart, Know heart)」為主題,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政府部門、研究單位、非營利性組織及醫療院所等一起合作,共同推動並鼓勵民眾積極改變不健康行為,守護自己與親友的心臟健康。 -
隱藏版死因第1位是它 醫師盤點8大遠離心血管疾病要領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3612隨著醫學進步,全球人口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儘管如此,心血管疾病仍是全世界10大死因之首。根據調查,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從1990年1200萬人攀升至2021年逾2000萬人,漲幅超過60%,衛福部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已位居我國10大死因第2長達20年之久,2022年死亡人數更高達23,668人,且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
罹患心房顫動中風機率高5倍! 醫師:自行停藥恐致命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284967歲林先生4年前因心房顫動引發中風,規律服藥及復健後已能順利行走,最近他自行減藥之後,不到1週就感到頭暈和肢體無力,就醫檢查發現梗塞性腦中風復發。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心臟內科王壹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將使病情惡化,增加中風或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