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衛院、榮陽團隊與本土多家醫學中心及研究單位歷經十年努力,找到與肝癌有關的抑癌基因,並發現一個新的癌症遺傳機制。
我國肝癌基因研究新突破,國衛院、榮陽團隊與本土多家醫學中心及研究單位歷經十年努力,找到與肝癌有關的抑癌基因UNC5C、DKK2及ZGRF1,並發現一個新的癌症遺傳機制,有助未來發展肝癌風險預測、篩檢與個人化精準醫療新策略。研究成果於今年5月20日刊登於國際期刊《PLOS Genetics》。
過去研究發現,人類肝癌組織細胞在第4號染色體長臂的特定區間常出現對偶基因缺失,顯示這個區間可能有與肝癌形成有關的抑癌基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蔡世峯特聘研究員、林永豐博士以及跨機構團隊成員,分析第4號染色體缺失區間的基因以及其變異,發展新的檢測方法,並找出3個與肝癌有關的抑癌基因 UNC5C、DKK2及ZGRF1。
此外,台灣團隊研究DKK2基因時,發現了一種抑癌基因調控肝癌生長的全新機制。當癌組織形成時,傾向篩選留下功能不佳的啟動區域核酸序列,使得接續的DKK2基因抑癌功能下降,無法控制癌細胞生長。
這項發現補充了遺傳學家克努森(Alfred G. Knudson)的「二次打擊假說」(two-hit hypothesis)中無法充分解釋之部分。因一般人要遇上兩邊對偶基因均出現蛋白質結構改變或缺損的機率其實不高,傳統學說無法充分解釋為何現今出現許多癌症以及罹癌率高。
榮陽團隊這項發現為探討肝癌發生機制帶來新的方向,未來將可應用於肝癌的風險評估與早期偵測,且可望以此學理基礎發展肝癌腫瘤的基因分型分析,對病患加以分類,將有助於發展肝癌的個人化精準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