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人睡覺時鼾聲不斷,常吵到另一半,但長庚最新研究發現,打鼾不僅吵人,還會傷己,鼾聲有如「音波功」,經過傳導,快速振動,形成「音聲外傷」,進而影響頸動脈厚度,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
據統計,國人打鼾盛行率偏高,15歲以上的民眾睡覺打鼾比率達52%,男性多於女性,年紀越大、體重越重,打鼾的比率越高。50歲以上的男性有六成會打鼾,女性約四成會打鼾。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喉科主任李立昂表示,中年打鼾病患每4人就有1人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此外,打鼾病患的高血壓風險較常人高2.4倍,心血管疾病風險則提高3.7倍。
傳統上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成因,推測為反覆性的缺氧,使得交感神經活化、代謝失衡、發炎反應,以致血液凝集及血管內皮異常,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中風、心肌缺氧、梗塞、猝死。
林口長庚研究團隊研究則推翻了上述的論點,長期觀察打鼾患者鼾聲分貝,以及頸動脈厚度及硬化狀況,發現在距離患者1公尺處測量鼾聲,分貝如超過60,長期下來,頸動脈明顯較厚及硬化。
此外,從鼾聲也研判患者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頸動脈硬化。如果鼾聲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忽快忽慢、音調多變化,有著抑揚頓挫,則可能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如果打鼾者睡覺時習慣開口,且呼吸費力,打鼾聲又是高昂、急促、短暫,研究發現,五成機率為頸動脈硬化狹窄,屬於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
李立昂解釋,打鼾時,口咽部鼾聲的能量與振動,經由側咽壁傳導,傷害了鄰近的頸動脈管壁,引起發炎及增厚,使管徑變狹窄,加速動脈硬化,因而增加心血管疾病。
研究顯示,打鼾者在尚未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之前,就可能引起總頸動脈變厚,李立昂建議,睡覺打鼾者,應早點治療,不只改善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