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研究團隊重大發現 破解口腔癌惡化之謎

3695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
破解口腔癌惡化之謎的國內醫學研究團隊合照
▲左起奇美醫院牙醫部蔣維凡部長、奇美醫院邱仲慶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閻雲校長、國衛院分基所、台北醫學大學癌藥學程龔行健院士、台北醫學大學轉譯學程施景文助理教授(攝影/楊格非)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位居30至59歲男性中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國內醫學團隊破解了口腔癌惡化之謎──「長鏈非編碼RNA(LncHIFCAR)」,這正是促使口腔癌惡化轉移的致病關鍵。

該項研究成員來自台北醫學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奇美醫院,屬於跨領域合作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卓越,獲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成果刊登在2017年6月底出版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癌症是一種細胞不正常增生的多面向進展疾病,如果腫瘤快速生長,常伴隨著抗藥性、抗放射性、快速轉移等問題,癥結就在於癌細胞喜歡缺氧環境,這會觸發腫瘤快速生長。

研究發現,缺氧誘導因子(HIF-1)在此癌細胞缺氧反應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癌細胞在缺氧環境下,該因子就會被活化,進一步與許多輔助因子結合,形成完整的「HIF-1蛋白複合體」,啟動一系列缺氧反應下的表現,如癌細胞轉移、惡化,以及產生抗藥性。

因此,深入了解腫瘤細胞調控缺氧反應的機轉,成為科學界與臨床醫學最迫切的課題。研究團隊以「長鏈非編碼RNA」為主題,發現缺氧環境所誘發的「長鏈非編碼RNA(LncHIFCAR)」,可做為HIF-1α的輔助因子。

北醫轉譯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施景文表示,「長鏈非編碼RNA(LncHIFCAR)」在遇到缺氧狀況時,會大量表現,不僅和HIF-1α直接結合,同時幫助其他輔助因子聚集形成HIF-1複合體,一起活化缺氧反應基因群的表現,加速癌症惡化。

研究團隊分析柳營奇美醫院口腔癌患者組織樣本,結果指出,相對於病灶周邊的正常組織,腫瘤組織內的LncHIFCAR則是大量表現。此外,LncHIFCAR表現量越高,則3年內腫瘤越容易復發,且整體存活率較差。

生物統計分析顯示,LncHIFCAR表現量可作為口腔癌患者腫瘤復發率的獨立預後指標,將可作為預測口腔癌復發轉移的另一個生物標記,未來還可成為癌症治療標靶的研發重大參考依據,針對高度惡化潛力的口腔癌病患,提供精準個人化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