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認知不足 九成民眾以為沒救了

2776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
呼吸困難
▲心臟衰竭初期症狀為疲倦、呼吸困難和下肢水腫,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早就醫並配合醫師治療。
fiogf49gjkf0d

你知道「心臟衰竭」是什麼疾病嗎?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發表了一項「台灣壯年心臟衰竭認知大調查」,發現民眾對於心臟衰竭的疾病認知不足,多數人認為患有心臟衰竭就等於「快死了」,更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民眾低估了心臟衰竭常住院且高死亡率的嚴重性。

心臟基金會透過網路調查全台349位40歲以上的受訪者,高達九成的人認為,一旦經診斷出心臟衰竭就等於被宣告死亡,但也有六成七的民眾低估心臟衰竭的危險性。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葉宏一教授表示,因心臟衰竭死亡的大多為65歲以上年長者,任何心臟疾病皆可能惡化為心臟衰竭,應養成對心臟衰竭的正確認知,積極治療才能有效提升疾病存活率。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醫師說明,心臟衰竭初期症狀包括疲倦、下肢水腫、呼吸困難等,與其他疾病難以區別,且除了65歲以上的年長者之外,患有心臟疾病者、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心臟疾病家族史的人,都是發生心臟衰竭的高危險群。若出現上述症狀,盡早就醫並配合醫師治療,並不一定會與死亡劃上等號。

一名63歲的心臟衰竭病患沈胡女士,5年前開始常感到疲倦,某天昏倒送醫後被診斷出罹患心肌梗塞,治療後以為恢復健康,但在今年(104年)3月卻又再度昏厥,差點宣告不治,檢查後才發現已惡化為心臟衰竭。經基隆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跨專科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並提供個人化的生活與飲食建議後,已恢復健康。

基隆長庚醫院心臟衰竭中心個案管理師劉敏慧指出,許多心臟衰竭病患出院後,時常忽略自我照護的重要性,導致疾病不定時發作而反覆住院,正確做法是嚴格控制飲食中的水分及鹽分、維持正常體重、控制血壓,並遵從醫師指示服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最後,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台北營養課長蔡一賢提醒,正確的飲食習慣相當重要,病患須切忌飲食4原則,包括限制鈉與水的攝取量、視狀況調整食物種類,以及控制食物的總重量,保持健康生活才能有效預防或擺脫心肌梗塞。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