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治療 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福音

820
【NOW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你知道吃不下東西,容易感到惡心想吐,甚至胃腸不適、出血等症狀,有可能是胃腸道基質瘤在作祟!

  長庚醫院桃園分院一般外科主任葉俊男表示,胃腸道基質瘤(GIST)其實是從胃腸道的一種基質所長的肉瘤,經由胃腸壁的間質細胞演變而來,屬於軟組織肉瘤癌。最常發生在胃部佔60%,大腸與小腸佔30%,另外10%則在胃腸道的其它位置,或是轉移至肝臟和位於腹部的器官等。

  胃腸道基質瘤屬於罕見疾病,常隱藏在腹部,且腫瘤較小時鮮少會出現早期症狀,不易被診斷,這種疾病約佔癌症比率1%,不過,胃腸道基質瘤佔肉瘤的比率卻高達約80%,因此,只要發生在胃腸道的肉瘤,都有極高的機率是胃腸道基質瘤所導致;此外,和有些肉瘤不同的是,它對於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具有高度抵抗性,故屬於無法切除、復發或或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皆應使用標把藥物作為第一線的治療。綜合而言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稀有的惡性肉瘤也可以說是一種癌症。

  葉俊男說明,胃腸道基質瘤沒有固定的危險族群,從病理報告來看,是因為某些特定的基因發生病變,但必須從臨床案例中才能找尋出脈絡,現今依然沒有預防的方法。一般來說,胃腸道基質瘤的好發年齡約在50歲至70歲,男女罹病比例相近約1:1。根據馬偕醫院的研究指出,台灣每年的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3.4例,不過因胃腸道基質瘤尚未列入國健局癌症登錄系統,加上民國八十九年之後台灣才開始有確切定義的診斷案例產生,故目前沒有準確的數據。

  目前全球醫界共識,沒有所謂良性的胃腸道基質瘤,也就是說,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因為都具有復發或轉移的風險故應視為的惡性腫瘤,復發及轉移危險性的高低則以腫瘤大小和有絲分裂數來做區分,治療方式則以手術為主,轉移性病灶則需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的病患,仍需每三至六個月回診接受影像檢查,以追蹤腫瘤狀況,半數病人可能在術後五年內復發。尤其是腫瘤大於十公分者,更是復發的高危險群。

  葉俊男指出,根據試驗證明,若是開刀後,沒有基利克( Glivec)標靶治療的年代,五年存活率約為54%,腫瘤大於十公分者,存活率則降到35%。過去的臨床數據顯示,開刀後復發或轉移無法手術這一類晚期的病患,約有一半會在一年內死亡,但服用標靶藥物基利克,則有高達六成的患者可將存活率延長至五年,治療效果有天壞之別。

  以基利克做標靶治療,除了高於傳統治療三倍以上的存活率,更是第一個能夠在了解癌細胞之發展情形後,運用合理的藥物設計所研發的藥品,主要作用原理是針對造成胃腸道基質瘤的特定致癌標的,阻斷c-kit蛋白質的信號,使得癌細胞停止生長。

  早期使用多標靶性藥物基利克的輔助治療可減少復發率,晚期使用也能延長病人存活率,甚至即使發生遠處轉移,也有可能在短期內迅速縮小癌症腫瘤,增加手術可能性,並讓整體存活率提高到五年以上。葉俊男醫師呼籲,不要忽略身體的警訊,而導致延遲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胃腸道基質瘤不再是絕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