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水杯手臀神經斷成三截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956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台大血液科醫師黃聖懿。 
  一名50多歲的婦女,伸手拿水杯想喝水,竟然手臀神經突然斷裂成三截,患者以為骨質疏鬆,先至骨科求診,經過醫師檢查,赫然發現患者並非骨質疏鬆所致,而是已經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而不自知。後來經過使用自體移植手術,才穩定病況並逐漸康復中。

  多發性骨髓瘤是台灣近年成長較快的一種血癌,國內每年新增約四百名病患,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為了解國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現況,進行了台灣第一個本土的多發性骨髓瘤調查,結果發現患者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為女性的兩倍、但診斷時多屬於第三期癌症,且現有治療成效有限。所幸自三月起,健保放寬標靶治療藥物bortezomib為二線給付,台大血液科醫師黃聖懿表示,及早讓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可望提高治療的反應率和療效,以期能延長病人存活時間。

  骨頭疼痛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初期症狀之一,常讓人誤以為是一般性的腰酸背痛,甚至有病患因此去推拿導致骨折才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邱宗傑表示,多發性骨髓瘤不是常見的癌症,所以對民眾來說非常陌生,對骨頭疼痛、貧血或腎功能不佳等症狀也比較缺乏警覺,不容易聯想到此疾病,過去也較少本土的流行病學和治療現況研究,因此血液病學會自95年起收集全台15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的多發性骨髓瘤病患的登錄資料進行研究,完整追蹤兩年的結果發現,老年人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好發族群,罹病年齡多超過60歲﹝62.5%﹞,且男性為女性的兩倍。令人遺憾的是有近七成的病患被診斷出罹癌時已是第三期。

  邱宗傑醫師分析,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常見的症狀為貧血、骨頭疼痛、腎功能不佳,病人多會先至骨科、復健科或腎臟科就診,之後才被轉至血液腫瘤科。另外此調查也顯示傳統藥物治療的成效有限,即使對一線藥物治療有反應的病患平均存活期為二到三年。但近年來新的治療方式出現,國外的研究資料顯示,病患的存活期越來越長,平均可達四年。目前台灣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化學藥物,邱宗傑表示傳統的治療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今年三月起健保放寬標靶治療藥物為二線使用,應對國內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有所幫助。

  台大血液科主治醫師黃聖懿表示,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時需要考慮病患的個別狀況,如癌症期別、年齡和體能﹝例如腎功能﹞等。年輕一點的病患可以採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像是體能較差的老年人就比較不能嘗試用此種方法,而只能採用傳統化學治療。不過不論是使用高劑量化學治療合併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或是傳統化學治療,併用標靶藥物都能提升治療的效果。根據去年12月美國血液病年會發表標靶藥物bortezomib含台灣的多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一線治療併用標靶藥物的反應率可達7成,比僅使用傳統化療的3成5高出兩倍,完全緩解的病患比率高出七倍﹝4%:30%﹞,因此也延長了存活時間。

  黃聖懿醫師指出,去年美國血液病年會中另一篇bortezomib的最新研究顯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移植前併用標靶治療藥物bortezomib反應率超過九成,存活率也比傳統治療佳,兩年半的存活率近八成,傳統治療則不到六成。而對病患的日常生活品質也有改善,黃聖懿指出,傳統化療的病人住院日相對較多,然而標靶治療效果較快,病人恢復時間較短,所以有的甚至毋須住院,比較可以享受正常的日常生活,而因多發性骨髓瘤導致腎功能不佳需要洗腎的病人,一旦治療能快速有效,腎功能明顯改善後,也可能可以脫離洗腎的生活。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的年齡為60-70歲,邱宗傑醫師提醒家中的老人家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貧血、骨頭疼痛或是腎功能不佳,應該要會診血液科醫師免得延誤診斷時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