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 每年新增數百人

794
【NOW健康 陳怡君/台中報導】

胃腸道基質瘤 每年新增數百人 
  過去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被低估,主要是因為臨床特性定義不清楚,會被歸類成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細胞與惡性平滑肌肉瘤。但根據馬偕醫院的回溯性研究統計,目前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每百萬人有13.4例,主要發生在50至60歲,男女罹病比率相同。

  台中榮民總醫院血庫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增熙表示,以目前胃腸道基質瘤每年新增約300人的現況看來,胃腸道基質瘤不應被列為罕見疾病。

  胃腸道基質瘤沒有固定的危險族群,但過去臨床經驗中,有家族案例發生主要是基因遺傳,即所謂的c-kit基因突變,造成細胞之酪氨酸激酶持續作用,刺激細胞不斷生長,而造成胃腸道基質瘤。

  約20%的胃腸道基質瘤沒有症狀,林增熙指出,通常在進行內視鏡檢查、腹腔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時,才被意外發現。症狀因發生部位不同而有差異,如發生於食道,會產生吞嚥困難;若發生於胃部或小腸則有飽食感、脹氣、胃腸慢性出血、疲倦現象;若發生於結腸或直腸,可能出現結腸穿孔、疼痛或腸阻塞,或多種症狀一起出現。

  目前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但如果術後復發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可考慮傳統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化療成效僅達10%有效率,而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基利克,約有80%的腫瘤可以被控制。林增熙認為,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的病患,約有三分之一可能在五年內復發,目前國際的臨床規範會建議病人經由醫師評估後,可選擇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以降低復發的機率。

  過去沒有標靶藥物的時代,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在一年內死亡,但自從口服標靶藥物出現後,已大幅延長存活期五年左右。林增熙醫師建議,未來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可朝「個人化醫療」走向,依病患狀況量身訂做治療方式,相信只要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胃腸道基質瘤已非絕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