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汗、發抖又心悸 當心低血糖危機!

890
【NOW健康 陳怡君/彰化報導】

冒汗、發抖又心悸 當心低血糖危機! 
  糖尿病患最怕血糖像雲霄飛車一樣忽高忽低,特別是如發生低血糖的危機,可能出現心悸、冒汗、發抖、全身無力、焦躁不安及飢餓等症狀,嚴重甚至會陷入昏迷,如何小心避免低血糖危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課題之一。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小兒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王育美醫師表示,糖尿病孩童如果出現恍神、不明哭鬧、坐立不安等情況,小心可能是低血糖造成的症狀,常見小朋友發生低血糖的原因,包括持續的運動、玩,或忘了吃點心、或打了胰島素未及時進食等,青少年則可能在劇烈運動、挑食或是作息不正常等情況引發,更有相當比例的低血糖是在夜間睡眠時發生,嚴重的低血糖可能會出現抽筋、意識昏迷的狀況。

  一般而言,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它可能造成的「反彈現象」更會加重患者血糖控制的風險,當患者持續一段時間低血糖卻未發現處理,之後會出現高血糖的反彈,如果患者剛好在此時驗血糖,容易誤以為血糖過高,而加重胰島素劑量,再重複發生反彈、增加藥物劑量、易產生胰島素抗阻的問題,導致血糖忽高忽低,對患者而言相當危險。

  王育美指出,上述的情況如果患者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S),就有機會發現,患者並非一直處於高血糖狀態,是忽略低血糖造成的反彈現象;而對於長期反覆性低血糖、血糖起伏不定或飲食生活不正常的胰島素治療患者,可考慮選擇胰島素幫浦,它透過注射軟管,一天二十四小時持續將短效或速效胰島素送到患者體內,運用幫浦的智慧程式,每次依據胰島素基礎需求量作增減,並且透過系統的警示,可及時針對高、低血糖的情形,作出警告提醒,讓患者可及時因應,減少嚴重的低血糖發生。

  胰島素幫浦每3天更換一次注射軟管,在使用上比一天2-4次的胰島素注射彈性更大,糖尿病的大、小朋友也不需躲起來打針,生活更有彈性。王育美同時提醒,患者在使用初期需要學習計算飲食碳水化合物的份量及機器的操作適應,還要更勤測量血糖,包括每次用餐前、後及睡前;另外,因為目前幫浦的儀器與耗材尚未獲得健保給付(搭配的胰島素藥劑有給付),因此患者家庭的經濟能力,支持度,與醫療團隊的配合,積極的學習態度都是裝幫浦的先決條件。

  醫師建議所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應每一週在夜間量一次血糖,如果當天下午之後有作運動亦然,以確認是否需睡前補充食物,有效避免夜間低血糖"悄悄"現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