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胃腸道基質瘤好發在40至60歲的男女,有50-60%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腫瘤慢慢變大壓迫到體內其他部位,產生局部疼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情形,甚至太大導致出血,造成貧血或體力耗弱、疲倦。
陳醫師指出,當患者感到不適後就醫,有70-80%的患者可以手術切除,不過如果患者身體狀況不佳,腫瘤擴散速度太快,則須藉助標靶藥物來控制腫瘤的發展。傳統的放療、化療是治療方法之一,但因為生長的位置並不適合使用放療;而化療的效果僅1-5%,藥效維持僅3-4個月,因此當過去被用於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症的標靶藥物基利克,意外發現在胃腸道基質瘤上也有不錯的效果,遂而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成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的第一線標靶藥物。
據臨床經驗顯示,手術切除胃腸道基質瘤後,約有一半的患者在5年內仍有復發或轉移的可能,但術後復發使用標靶藥物還是有近80%的治療效果。陳醫師提醒,術後的3至6個月應定期回診追蹤之外,也可考慮自費搭配標靶藥物做為輔助治療,可延長無病存活期。除了術後輔助治療外,積極追蹤也是掌握腫瘤復發或轉移的重要環節。針對高風險患者,術後前兩年應採用電腦斷層掃描輔以超音波診斷,以確實觀察病灶的變化;第三年至第五年,仍需每六個月回診一次,待追蹤情形穩定,第五年以後,則每年定期檢查一次即可。
此外,陳醫師特別提醒,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若自行停藥可能會加速腫瘤生長,如治療出現不適症狀,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建議,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