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手術新趨勢 術後可保住排泄功能

3287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
醫療器具
▲林逸文醫師指出,近年來雖有一些局部切除方式,如直接或由內視鏡經肛門腫瘤切除,得於保留低位直腸癌患者之直腸及肛門,但只通用於較小且早期之癌症。
近來許多名人相繼傳出罹患大腸癌的新聞,讓不少人聞「腸癌」色變。由於國人飲食西化、嗜吃燒烤紅肉、高油脂食物,少食用高纖的蔬菜水果等,以致每年新增的大腸癌人數持續攀升。在台灣,每年的癌症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為第一名。初期腸癌不需化療,開刀後定期追蹤即可;第二期開刀後,醫師將依照癌症風險高低,決定是否需要化療及電療等輔助治療;第三期開刀後最好要接受化療,若直腸癌也要接受局部電療;第四期以化療為主,但患者可做基因檢測,根據基因是否突變,搭配不同的標靶藥物。


  

一般直腸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會擔心腫瘤是否能切除乾淨,同時還多了一層憂慮,就是術後肛門是否能保留並維持正常排泄功能。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直腸肛門外科醫師林逸文表示,以目前手術已普遍化而言,對於中、高位直腸癌,除非特別不利因素如疾病期太晚、腫瘤太大、或體型限制等存在,否則腫瘤切除後皆得以做直腸吻合肛門保留。

林逸文醫師指出,近年來雖有一些局部切除方式,如直接或由內視鏡經肛門腫瘤切除,得於保留低位直腸癌患者之直腸及肛門,但只通用於較小且早期之癌症。其實過去對低位直腸癌切除後之所以需合併永久性人工造口,多但是因為腫瘤切除後,剩餘之直腸盲段太短、位置太低,腸道吻合困難所致,較少是因腫瘤直接侵犯肛門(或括約肌)而需合併切除。

為了改善此一情況,目前有愈來愈多的直腸癌手術在切除腫瘤後,採體外重建方式,就是將結腸端經由直腸盲段(切除後殘餘之斷端)及肛門之管腔內拉至體外,並與肛門做縫合,即所謂的「結腸-肛門吻合術」,此方式除了保存了肛門外,也因不用在腹腔內做重建,故在腫瘤切除時可更為徹底,不用擔心直腸殘餘端太短而影響重建,故而也增進了手術的根治性。

然而,此手術方式仍有未臻理想之處,如大多需在近端腸道作暫時性的保護性腸造口,以確保此種特殊腸道吻合術的安全性,需要第二次手術將造口關閉患者才能經由肛門排便,且因為直腸全部切除了,即使肛門保留住,排便習慣仍有很大改變(次數頻繁、每次排泄排不乾淨等),這些都需長時間才會改善,因此對於老年患者需慎重使用。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