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症

2635
【NOW健康 林志遠/台北報導】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症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透過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擴大內視鏡(magnified endoscopy)和窄頻影像技術(NBI)等三項利器觀察病灶,就能判斷病患適不適合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圖/ingimage)
 癌症連續蟬聯29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而在十大癌症死因中,消化道癌症(大腸直腸癌、胃癌及食道癌)就佔了三位,尤其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正逐年上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都不錯。

 如果早期在消化道發現腫瘤,且侵犯深度不超過黏膜下層,同時無淋巴轉移的話,就可利用內視鏡來切除,免除傳統手術治療的痛苦。因此,日本便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列為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透過染色內視鏡(chromoendoscopy)、擴大內視鏡(magnified endoscopy)和窄頻影像技術(NBI)等三項利器觀察病灶,就能判斷病患適不適合施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是利用各種不同的內視鏡刀(needle knife、IT knife、IT2 knife、hook knife、dual knife、flex knife等),將病灶和黏膜下層慢慢剝離切開,使其完整切除。切除後的檢體送至病理科判斷病人是否須追加手術切除。

 與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相比,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能切除病灶的大小較不受限制,可一次完整切除較大的病灶,因此需要更高階的技術設備。且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引發穿孔和出血的風險較高,術後病患仍需住院3至5天觀察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