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小關節鏡 傷口只像顆青春痘

991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一般人印象中,傳統的骨科手術常是血肉模糊、皮開肉綻、令人望之卻步,傳統的關節手術傷口至少5公分,新式的細小關節鏡手術,則只須兩個小於5公釐的傷口,且直徑只有1.9公釐,就像顆青春痘大小,患者術後隔天可下床出院,成為關節疾病治療的新利器。

  裕隆職籃明星邱啟益、李學林、周士淵等人都是細小關節鏡的受益者,他們因長年激烈運動,腳踝經常扭傷,都有關節磨損、長骨刺的舊疾;但因害怕開刀終結運動生命,他們過去都只採復健、藥物等保守治療。

  永和耕莘醫院骨科主任郭國平表示,新式的細小關節鏡手術,只須兩個小於5公釐的傷口,採局部麻醉,灌入大量清水,修補損壞的關節面、清除骨刺,一小時內就可完成。

  永和耕莘7年前率先引進2.5公釐的細小關節鏡,今年更採購了1.9公釐的細小關節鏡,累計已為240位患者提供治療,滿意度高達95%;除了術後易出現浮腫,約5%的人會傷口疼痛外,幾乎沒有後遺症,且大多數病患次日即消腫,可以下床活動,甚至出院回家。

  球員李學林說,他左腳踝的舊傷就像不定時炸彈,往往練一次球就得休息3天,否則腳會痛到無法跑;但他一個月前接受細小關節鏡手術,目前已完全康復,過去容易疼痛、不耐跑跳、關節卡住等問題都迎刃而解。

  郭國平醫師表示,一般臨床常用的關節鏡口徑多在4公釐以上,只適用於容積大的肩、膝關節,至於手腕、手肘、腳踝等處關節腔狹小,就須賴2.5公釐以下的細小關節鏡處理;但若遇到較狹窄、或病變較嚴重的關節腔,可能就得1.9公釐的細小關節鏡才有辦法徹底治療。

  手腕、手肘、腳踝關節的受傷病變,其實並不亞於肩、膝關節,甚至腳踝是運動傷害最常發生的部位,只是過去受限於器械,常無法有效施予完整治療,患者也往往尋求民俗療法,致傷害累積加重。

  郭國平指出,關節鏡手術有健保給付,病患頂多自付兩、三千元的材料費,加上恢復快、住院短,相當值得推廣;但因口徑愈細小的內視鏡,成本愈昂貴(一支二、三十萬元),且口徑小、視野受侷限,操作難度較高,因此國內引進1.9公釐細小關節鏡的醫院尚不多。

  此外,13歲以下兒童關節發育尚未完全,或是關節處有明顯傷口、細菌感染等情形,則不適宜採用關節鏡手術。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