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防治新利器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847
【文/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曹殿萍】

  腦血管疾病是台灣十大死因前三位,一年有30,000~50,000人發生中風,約有13,000人因而喪失寶貴生命,急性腦中風死亡率約20%,因此腦血管疾病之預防與診治,對維繫國民健康與生命安全有著非常重要角色。

  腦中風有兩種,缺血性佔80%,為顱內或頸動脈血管病變,造成血流不足或阻塞造成腦缺血,或在心臟內形成血栓後打到腦部造成腦梗塞,或原因不明性的腦中風;出血性佔20%,為腦血管破裂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

  而頸動脈疾病有哪些症狀?一部分患者是沒有症狀的;另一部份有症狀,包括短暫腦部缺氧(<24小時)、可恢復性腦部缺氧(1天~3週)、中風、短暫單側視力喪失或是失語。頸動脈疾病如何檢查?包括聽診時有雜音、頸部血管超音波、電腦斷層管攝影、核磁共振血管攝影及血管攝影。

  目前頸動脈疾病治療方式有三種:內科藥物治療、外科手術(頸動脈內膜剝除術)及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若病患已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有症狀),而且同側內頸動脈狹窄超過50%以上,上述三種治療方式都是可以考量的。歐美大型研究顯示,這類病患接受外科手術和接受內科藥物治療相比,追蹤兩年後死亡和中風的機率,以外科手術顯著較低,因此外科手術在已發生過腦缺血的症狀,且同時頸動脈狹窄超過50%以上的患者,治療上有相當重要的角色。

  不過這些研究所選擇的病患,大多是低危險群患者,也就是說病患除了頸動脈疾病外,並無其他複雜內科疾病或嚴重心血管疾病,在此種條件下手術的死亡及中風併發症機率為2.3%-7.5%,手術所造成的顱神經麻痺機率為7%-27%。

  至於有嚴重頸動脈狹窄(≧60%)但並沒明顯症狀的病患,研究顯示這類病患接受外科手術長期追蹤5年後,發生同側中風的機率為4.6%,接受藥物治療的病患發生率則為10.6%,這類患者也是以外科手術治療較好。

  但外科手術要全身麻醉,需在脖子上做手術,必然會留下傷口,然而經由導管方式置放頸動脈支架,則是另一種治療選擇,僅需使用局部麻醉,從鼠蹊處或手部做一很小傷口,藉由導管將支架送至內頸動脈狹窄處將病灶撐開,較不具侵犯性,可免除開刀之苦。因此,自從1994年第一例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完成後,頸動脈的介入治療逐漸普遍。

  比較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和外科手術效果的早期研究顯示:兩者在中風併發症發生率並無明顯差異,但在顱神經麻痺及傷口感染上,則以外科手術明顯較高。近年來因導管器材進步,加上使用大腦保護裝置,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病人中風併發症明顯減少,尤其對於不適合外科手術的高危險群患者,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加上使用大腦保護裝置,發生中風、顱神經麻痺及心肌梗塞等併發症的機率,明顯低於外科手術,成為目前治療嚴重頸動脈疾病的重要方式。

  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除極少數血管過度彎曲無法施行外,絕大多數患者都會使用大腦保護裝置,研究報告顯示:使用大腦保護裝置比沒有使用可減少58%中風機會,也因而減少死亡率,健保對於頸動脈支架及大腦保護裝置均有給付。

  放置頸動脈支架後,仍然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減重、飲食控制、戒煙、運動,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血壓及血脂,這樣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或其他部位血管硬化的進展。此外,也不要做過重頸部按摩,防止支架受到過度壓迫。更重要的是,高危險群病患、有腦中風或頸動脈疾病症狀的患者,應及早預防、檢查並加以適當治療,才是維持健康之道。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