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轉移亂亂跑 直腸癌患30分找到肺轉移

1129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一名59歲的李先生,四年前接受直腸癌手術,持續在門診穩定追蹤。不料,血液檢查腫瘤標記(CEA)異常升高,使用「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PET-CT」,不到30分鐘,在被心臟擋住的左肺下葉,發現一個1.5公分X2.5公分的腫瘤。醫師立即施以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癌症病患應持續追蹤,若有復發跡象,使用PET-CT掃描,可迅速發現轉移位置,並據此協助病患制定治療的策略。

  雙和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賴基銘指出,大腸直腸癌病患若是出現復發,最容易出現在肝臟,但是李先生的腫瘤卻亂跑,直接轉移到了肺臟,因此非常擔心其他部位也出現轉移。為了確認腫瘤轉移範圍,使用PET-CT儀器進行精密檢查。

  雙和醫院正子造影中心主任楊哲銘指出,PET-CT結合了正子掃描與電腦斷層的優點,可以找到微小癌細胞,當腫瘤長到0.5公分大小,就可以被偵測出來。加上PET-CT是全身掃描,一次就可以得知是否還有其他遠端轉移。

  PET-CT是如何找到癌細胞?楊哲銘解釋,癌細胞快速分裂、成長,非常活躍,攝取「氟化去氧葡萄糖」是正常細胞的2到10倍,因此當癌細胞碰到氟化去氧葡萄糖時,會在影像上出現明顯的光點,光點越亮,就代表細胞分裂的越快,PET-CT偵測到異常的光點,則會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

  楊哲銘說,李先生的腫瘤出現在心臟後方的肺葉,是一般胸部X光很不容易看到的部位,因此李先生的腫瘤,非常難以發現。因為及早使用PET-CT發現腫瘤,因此立即安排內視鏡手術切除,現在正在進行化學治療。

  許多癌症復發病患,看到腫瘤標記升高,進行各項檢查,就是無法確認腫瘤到底跑到哪去了。PET就像衛星從太空找到地表上的小房子,若是佐以CT的協助,就像有3D地圖協助,可以精確得知房子的大小、精確的位置。

  醫界常說,眼見為憑,必須開刀進去,才能知道刀該如何開。如今影像醫學發達,CT、MRI、PET-CT都成為開刀前重要的診斷根據。根據研究文獻發現,大腸直腸癌病患經過正子掃描後,有四成會改變治療計畫,顯見PET-CT的檢查,對於治療策略的重要性。

  楊哲銘解釋,因為術前就清楚病患的腫瘤位置、代謝強度、有無侵犯淋巴,因此能協助判斷,是否需要開刀,還是逕行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即可。

  PET-CT掃描檢查過程,須先排空膀胱後靜躺一小時,接著注射正子藥劑,然後再靜躺一小時,再度排空膀胱。接著就進入檢查的重頭戲,躺在PET-CT內,掃描30分鐘。建議休息1個半小時後,就可以恢復飲食。

  除了腫瘤復發的追蹤之外,PET-CT也可用於診斷心臟病,判斷血肌缺血、心肌存活情況、擴張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血流供應與心肌壞死的吻合診斷。也可以運用於癲癇病兆鑑別、癡呆症早期診斷、腦缺血等診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