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道不僅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更是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人體70%的免疫細胞生活在腸道,腸道健康與過敏、肥胖及過動等有關。(圖/ingimage)
研究發現,排便不順不僅長不高,也影響學童課業成績表現。癌症關懷基金會統計2018年3萬份有效問卷,發現北、中、南國小學童便秘的比例創新高。將近4成(38%)學童沒有天天排便,更有高達21%排便型態不理想,大便呈「硬塊狀」、「泥狀」、「水狀」或交替出現。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陳月卿指出,腸道不僅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器官,更是最重要的免疫系統,人體70%的免疫細胞生活在腸道,腸道健康與過敏、肥胖及過動等有關,2001至2002年台灣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長期便秘會造成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衝擊生長發育。
小樂活校園食育計畫主持人林郁婷營養師進一步分析問卷,發現全年級學童不論全穀雜糧、蔬菜、水果攝取通通不及格;超過半數學生沒有規律運動習慣;高達7成學童水分攝取不足,再加上將近50%學童愛喝含糖飲料、常常吃油炸加工食品。諸多不正確的食物選擇、錯誤的生活習慣都是便秘的主因。
林郁婷說明,細看全台灣北、中、南部的學童飲食習慣,會發現問題差異大,因應之道也大不相同:台北市學童蔬菜攝取量最不足、新北市學童吃水果比例最低、台中市學童沒天天吃蔬菜比例最高、高雄市學童愛喝含糖飲料比例最高。
家庭、校園都對孩子的飲食習慣具有關鍵影響力,本會發現學童懂得辨認食物優劣,也願意選擇「健康而放棄部分口味」,故提倡「吃得巧、動得夠、喝得對」3大「秘」訣,改善孩子腸道健康。
(一)動得夠:下課假日常運動、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
(二)吃得巧:天天吃全穀蔬果、蔬果1天1碗半、少吃油炸加工品。
(三)喝得對:每天喝6至8杯水、少喝含糖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