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女嬰罕見黴菌感染 逆行性輸尿管導管救命

2667
【NOW健康 林芊聿/台北報導】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蔡政道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蔡政道指出,除了以腹膜透析與靜脈抗黴菌藥物治療,一般會以高劑量抗黴菌藥物沖洗灌流,除去部分黴菌。(圖/馬偕兒童醫院提供)

小縈媽媽在懷孕28周時,因大量早期破水必須提前剖腹產,女兒出生體重僅1152公克,接受早產兒照護的過程中,陸續出現無尿、嘔吐、腹脹等異狀,緊急轉送至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

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表示,在早產兒照護過程中,經常出現感染問題,必須使用高劑量抗生素,但小小身體插著許多維生及治療用管線,很容易發生黴菌或細菌感染,不過,小縈全身性黴菌感染案例十分罕見,全世界僅能找到1篇相關文獻,在醫療救命的過程更是歷盡艱辛,除了看得見的黴菌,連腎臟、心臟瓣膜、眼球、骨頭也都感染黴菌,必須以手術治療。

許瓊心說明,「小縈全身都是黴菌感染」,且感染了具有抗藥性的念珠球菌,其中以腎臟的腎盂跟輸尿管感染問題最為嚴重,管路由超黴菌絲形成的黴菌球所阻塞,導致無法產尿及排尿。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蔡政道指出,除了以腹膜透析與靜脈抗黴菌藥物治療,一般會以高劑量抗黴菌藥物沖洗灌流,除去部分黴菌,但早產兒的腎臟太小,且腎盂及輸尿管已被黴菌塞滿,無法放置引流管。

在小縈生死存亡之際,馬偕兒童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錦城想到了逆行性輸尿管導管治療奇招,從未用在體重極低的早產兒身上,施行難度非常高,但不嘗試小孩恐將沒命,最後決定冒險一試。手術過程採全身麻醉,以F6號(約2 mm的外徑)的膀胱鏡經由尿道進入膀胱,到達輸尿管進入膀胱的開口處,再將一條F3 號(約1mm的外徑)的輸尿管導管逆行性放入輸尿管至腎盂處,以X光攝影確定位置,將此導管經尿道連通至體外,除了引流,每6小時施以高劑量抗黴菌藥物沖洗灌流。

為了活下來,小縈在馬偕新生兒加護病房及新生兒中重度病房住了233天,最後,確認心臟裡2顆小小黴菌球不見了,才順利出院。現在小縈活潑好動,出席記者會時,媽媽抱著她再三感謝醫療團隊。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