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盧小孩? 專家:溫和堅定是教養關鍵

5058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
盧小孩
▲教養孩子,其實也是重新檢視自己的過程,如果家長可以接納自己孩提時代的任何情緒,那麼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就越能夠表現接納與溫和態度。(圖/《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幾乎每個家長都經歷過面對孩子哭鬧、情緒高漲的表現,要在孩子失控時採取溫和態度,原來必須要從大腦重新設定,透過經常練習,讓溫和與堅定的教養方式越來越容易執行,同也能帶給孩子別具意義的情緒教養課。

重拾孩提時代接納自己

提起溫和但堅定的教養態度,家長對字面意義的傳達,感覺簡單易行,但實際體驗孩子的堅持與哭鬧時,卻掌握不到其中要領,問及如何讓家長的情緒不隨著孩子起舞、持續表現溫和,《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作者羅寶鴻表示,談到教養,就不能不請家長回溯自己小時候接受教養的回憶。

羅寶鴻舉例:孩子哭鬧時,自己感覺厭煩,是否因為小時候哭鬧時,也被同樣的態度對待?此時,家長可以試著回想,當時被如此對待的自己,感受是什麼?如果當時的感受是不被接納,那麼時至今日,雖無法重新要求父母更正態度,但已經成為大人的自己,是不是能回過頭在回憶裡,重新「接納」那個正在哭鬧中小時候的自己?

這個回溯的過程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可以在回憶中開始接納自己孩提時代的任何情緒,那麼重新回到教育現場時,面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就越能夠表現接納與溫和態度,這也是為什麼有所體認的家長總是說:教養孩子,其實也是重新檢視自己的過程。

接納要從心裡真實給予

羅寶鴻老師進一步解釋,真正的「接納」是面對、允許、不抗拒、全程地體驗孩子的起心動念、需求與雙方感受等,如果爸媽的「接納」只是停留在觀點或理智上的認同,孩子無法真實感受到,且「理智上的接納」和「打從心裡接納」,表現在家長面對孩子的姿態、語氣及態度也不一樣。

試想:當爸爸從高角度斜視著身旁的孩子,心中還帶著生氣地說:我接納你有自己的情緒;以及爸爸拉著孩子的手、看著他,理解的表示:你因為我的拒絕很不高興,我了解,你可以生氣,但我們還是必須遵守彼此的約定。兩種情境將帶給孩子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明確表現出爸爸「理智」上同意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心裡還沒同步;後者則表現出打從心裡的接納與溫和態度。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