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易致心肌梗塞 不定時炸彈恐奪命

3392
【NOW健康 易禹昕/綜合報導】
心肌梗塞
▲粥樣斑塊破裂後會形成血塊,因像栓塞般塞住血管,所以就稱為血栓,如果血栓造成血流完全停止,就會引起心肌梗塞或腦梗塞。(圖/ingimage)
時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事業有成的政治家、企業家因心肌梗塞倒下的消息,究竟心肌梗塞是怎麽發生的呢?以下報導由《健康傳媒》與《大是文化出版社》合作,從日本常葉大學健康推廣系教授竹內修二所著作的《看得見的人體結構》一書加以探討,帶領大家進一步認識動脈硬化相關疾病。

講到心肌梗塞,沒有人不害怕,就像名字被寫在《死亡筆記本》上一樣,一旦發生,想逃也逃不掉。但你知道嗎?其實心肌梗塞並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病變,只是你沒有察覺到。

動脈硬化是心肌梗塞及腦梗塞主因

日本常葉大學健康推廣系教授竹內修二在《看得見的人體結構》一書中指出,當動脈阻塞,就會發生心肌梗塞、腦梗塞。膽固醇或脂肪,有時會呈現像白粥的柔軟粥糊狀,滯留在動脈管壁的內膜,稱為粥樣斑塊(粥腫)。粥樣斑塊一旦變大,血管就會變狹窄,使血液的流通性變差,只要血管稍微收縮,血流就會停止。

動脈和靜脈的管壁結構,不論是動脈或靜脈,管壁都是由內、中、外三層所構成。(圖片/大是文化提供)
動脈和靜脈的管壁結構,不論是動脈或靜脈,管壁都是由內、中、外三層所構成。(圖片/大是文化提供)


也就是說,動脈內的血液會負責運送氧氣和營養,如果冠動脈或內頸動脈產生粥樣斑塊,心臟或大腦就會出現異常。粥樣斑塊破裂後會形成血塊,因像栓塞般塞住血管,所以就稱為血栓,如果血栓造成血流完全停止,就會引起心肌梗塞或腦梗塞。(更多相關內容,盡在《看得見的人體結構》,大是文化出版) 

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兼心臟科主治醫師曾春典提及,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會引起血小板活化、凝固,這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但是發生在動脈硬化的病患身上時,由於血管的空間很小,當血小板一凝固,也會引起血栓、心肌梗塞。

年輕人動脈硬化比例逐年攀升

曾春典表示,隨著年齡漸長,血管會慢慢失去彈性,動脈硬化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生,大部分發生在中年以後,有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症)、抽菸習慣的人更要注意,而統計上尿酸高、痛風的病患也容易併發動脈硬化,若性格容易緊張、力求完美主義的A型人格者也是好發族群之一,此外,近年動脈硬化也有年輕化的趨勢。

曾春典解釋,動脈硬化影響遍及全身,腦部、心臟、腎臟、股動脈都有可能發生。發生在心臟時,會引起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若是腦部的血管病變,常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為TIA),症狀有手腳不能動、腦部功能不佳、昏倒,而長時間的腦缺氧則會造成腦中風。

一旦發生腎臟動脈病變時,將連帶影響腎功能,由於血管狹窄,血流通過不順,也會引起高血壓。股動脈以下的血管病變,則會引發周邊動脈阻塞(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簡稱PAOD),會有間些性跛行的症狀出現,一旦完全阻塞,腿部肌肉壞死,就必須截肢。

預防勝於治療從生活做起

關於動脈硬化的診斷與治療,曾春典說,可藉由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確診是否發生動脈硬化,初期可以使用藥物治療,包含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改善循環,或使用控制血清中膽固醇濃度的藥物,如立普妥(Lipitor)。當血管阻塞達到70%,會建議病患做氣球擴張術及支架放置術擴充血管,若阻塞非常嚴重時,就必須做血管繞道手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更年期後,由於少了可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女性荷爾蒙,動脈硬化發生的機率將趕上男性。曾春典提醒,預防動脈硬化需從日常生活做起,需多運動、控制飲食、睡眠充足,遠離各種危險因子,除了不要抽菸外,也要避免二手菸的危害。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