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藥企掀改組潮 台廠機會來了

2892
【文/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研究員 張翼中】
癌症藥物
▲去年大陸醫保局甚至將採購拉高至國家層級,以全國採購方式讓該年15個進口癌症藥物平均降幅達44%,最高降幅達70%。(圖/ingimage)

5月24日,中國大陸國家醫保局宣布,將正式啟用「疾病診斷相關分群(DRG)」制度,首波選擇北京、天津、上海等30個主要城市試點運行,預計3年完成。根據2018年官方數據統計,大陸醫保參保人數已達12億人,每年支出規模達人民幣1.76兆元(約新台幣8兆元),DRG制度將完全顛覆舊有醫保市場的藥物版圖,在競爭規範常態化後,或將有利於台灣藥企在大陸的推展。

DRG付費制度誕生於美國70年代,由耶魯大學羅伯.法特斯(Robert Fetter)與約翰.湯姆森(John Thompson)提出。其精神在於「同病同酬」,將住院患者依照病種進行分類,並為每一類病人訂定合理的「套裝費用」。在此制度下,醫保根據「套裝費用」支付人頭費給醫院。醫院治療病人後如有餘額則為營利,超出的費用則成損失。這制度將迫使醫院對購入藥品與其他醫療成本進行自我控管,過去因不當銷售、回扣與榨取醫保費用等非法行為所造成的虛高藥價,勢必隨之回跌。

「藥價虛高」一直是中國政府亟欲解決的重大問題,根據去(2018)年知名腫瘤期刊《Oncotarget》公布的跨國數據,赫賽汀(Herceptin)與美羅華(Rituxan)等8種常用癌症藥物在大陸的平均售價,竟然是世界第二高,僅次於美國。比較兩國人均收入的差異,大陸的藥價顯然不合理,也造成民眾與醫保沉重的負擔。因此,近年為打擊虛高藥價,大陸政府的政策組合拳盡出,朝「以量制價」、「增加競爭」、「減少剝削」與「防止回扣」等4大方向,分進合擊。

在以量制價上,部分省級機構於2017年開始試行集團採購模式,由地方政府出面與原廠藥企進行價格協商。去年大陸醫保局甚至將採購拉高至國家層級,以全國採購方式讓該年15個進口癌症藥物平均降幅達44%,最高降幅達70%。

去年底大陸政府加碼公布「4+7藥品帶量採購」政策,並於今年4月1日正式上路,在4個直轄市與7個副省級城市等11個城市展開試點。兩個月來,實施城市的採購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52%,其中正大天晴的B型肝炎藥物——恩替卡韋(Entecavir)降幅甚至達96%。大陸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付鋼表示,在「4+7藥品帶量採購」影響下,非專利藥的價格將大幅度降低,現在只是開始,後續的降價品項將會愈來愈多。據了解,第二批4+7帶量採購的藥品名單,預計將在第3季公布。

在增加競爭上,去年5月,大陸將抗癌藥與抗癌原料藥關稅調降為零,7月更公告《接受藥品境外臨床試驗數據的技術指導原則》,承認境外數據,大幅降低國外新藥進入大陸市場的門檻。去年7月國務院宣布免除行之有年的「一品兩規」限制,讓醫療機構能購入超過兩種,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內同品仿藥。這兩項重大政策都具有多面向的目的與考量,但其中一個共通點,就是想增加藥品市場上的品項數目,利用競爭來達到降藥價的目的。

在減少剝削與禁止回扣上, 2017推出的「兩票制」,要求藥物從藥企到醫院,貨品流通過程中只能開出兩張發票,藉此抑制中間轉手的抽成與過票公司的逃稅。去年8月,大陸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更計畫以國家力量對醫院各環節進行控管,杜絕舞弊、回扣與行賄等行為。

在大陸政府連貫的政策及言出法隨的執行下,市場藥價已可見明顯降幅,而中央帶量採購甚至迫使眾多藥企進行內部改組,精簡為數龐大的藥代與銷售人員。今年3月,市場就傳出重慶華森製藥為因應市場丕變,決定裁撤整個銷售部門,而江蘇恩華藥業也決定對銷售部門進行大幅改組。

據統計,上海A股254家藥企的銷售費用合計高達人民幣2,500億元,而2018年所公布的年報顯示,有34家藥企的銷售費用占總營收超過5成,部分甚至逼近6成。反觀國外藥企的花費卻只在25%至35%區間,大陸藥企的占比明顯過高。

可預期醫保DRG制度上路後,配合帶量採購的擴大實行,必然迫使中國眾多銷售導向的藥企加速改組,縮減銷售支出。大勢所趨,未來只有兩種藥企會是最大贏家,一是有能力提供物美價廉之藥品者,二是擁有獨占創新藥品者,而這或許是台灣製藥業者的機會所在。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