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王小弟就讀國小四年級,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體重一直是同齡孩子的95%以上,讓他頗為自卑,日前校內健康檢查更意外發現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脂肪肝炎,所幸透過減少糖飲、體重控制和運動後,肝臟發炎獲得改善,肝指數也恢復正常,讓他重建信心,拒絕再被稱為「胖虎」。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王小弟身高約160公分,體重75公斤,高壯體格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飲食方面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直到學校健康檢查才發現GPT指數高達185,才讓父母驚覺大事不妙。
陳德慶介紹,脂肪肝是堆積在肝臟的脂肪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取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
陳德慶指出,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完全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家長以為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只要是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只單純減少油脂攝取,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多是果糖,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而言,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
陳德慶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會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長此以往可能會罹患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周運動150至300分鐘,有效的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
延伸閱讀
-
還在吃減肥藥、瀉藥減重嗎? 小心飲食失調找上你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1284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系教授Bryn Austin表示,他們知道使用減肥藥和瀉藥控制體重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導致高血壓、肝腎損害等。因此,想要進一步找出減肥藥和瀉藥是否可能導致進食障礙。 -
美國研究指出 肥胖可能使疫苗作用減弱
醫美減重 / 體重管理1308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肥胖症在2015年至2016年期間,影響了將近9330萬名成年美國人,肥胖仍然是美國今年度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是,美國政府在努力控制體重又面臨了另1個挑戰,那就是體重過重會降低流感疫苗的作用這個問題。
-
肺部也會積脂肪! 再不減肥當心氣喘找上門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384維持適宜的體態身形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健康!肥胖會對心臟造成負擔是眾所周知的,然而1項最新研究顯示,體重過重也會傷害肺部,甚至可能提高罹患氣喘的風險或是加重氣喘疾病的症狀。 -
肥胖導致脂肪堆積肝臟 非酒精性脂肪肝威脅國人健康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284蕭敦仁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成因是攝取過多精緻、油炸、甜膩等食物,加上長期久坐、少運動,導致體重過重、肥胖。調查也發現,台灣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男性比例又遠大於女性,年長者盛行率更高。 -
青少年糖飲過量埋洗腎禍根 建立護腎正確觀從小做起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1502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暨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研究已證實尿酸和痛風、骨質流失息息相關,因尿酸值過高會抑制維他命D產生,導致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增加骨折風險;反之,血清尿酸值在正常生理範圍內作為抗氧化劑,能防止骨質流失和骨質疏鬆,亦可保護血管、心臟和神經元免受自由基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