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血便確診大腸癌 新術式可免除人造肛門

3302
陳盈臻 報導
臺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呂宗儒
▲呂宗儒說明,國外最新研究建議,每日肉類攝取應在100克以下,就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69歲的秦媽媽向來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年初時卻突然血便,原以為只是痔瘡,但持續3、4個月都沒有好轉,至衛生所做了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反應。至醫院就醫,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直腸處有1顆5公分的大腫瘤,但切除後必須裝上人工肛門,令她擔心不已。

 

臺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呂宗儒表示,大腸直腸的長度約1.5公尺,屬於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再吸收水分及電解質才形成糞便,最後由直腸排出體外。

 

隨著飲食西化及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始終高居不下,連續1、20年蟬聯台灣10大死因排行榜前1、2名,呂宗儒提到,7至8成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找不到相關家族史。如以年齡進行分析,50歲以上的患者,大都與抽菸、生活習慣不良、長期飲食失衡、嗜吃刺激性食物有關;如在50歲之前發病,則大都是因為基因遺傳。

 

大腸直腸癌最典型症狀為血便,但許多民眾常將血便以為是痔瘡,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

 

秦媽媽就是因血便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最後被確診為第3期直腸癌,直腸有1顆5公分大小的腫瘤,最後透過「3D立體腹腔鏡」切除病灶,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

 

呂宗儒指出,切除大腸直腸惡性腫瘤,除了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手術。

 

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若切除範圍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遭到破壞,患者往往需面臨術後人工肛門的不便,不少患者因此拒絕治療。

 

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臨床顯示可大幅降低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

 

呂宗儒說明,國外最新研究建議,每日肉類攝取量應在100克以下,就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此外,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