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接受基因檢測時,如果發現基因突變,屬於乳癌高風險族群,該怎麼辦呢?是預防性切除乳房、雙側卵巢?或是只要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就好?乳房外科醫師張容蓉說明,目前約有3種選擇,先別急著做決定。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最新全球癌症發生率排行,報告顯示,在45國當中,台灣首次推進前10名,癌症發生率為千分之3,相當於每1千人就有3人罹患癌。
張容蓉解釋,人體細胞內約有2萬5千個基因,由基因調控所有細胞的分裂與增生,而癌症是因家族遺傳或後天因素導致細胞內基因突變,致癌基因(Oncogene)突變後,誘發體內細胞不正常增生形成腫瘤,演變成癌細胞。
另外,有一些基因稱為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與致癌基因正好相反,負責抑制或監控細胞生長、進行基因修復等工作,這類基因制止細胞增生,如果突變就會喪失功能,可能促使細胞啟動不正常大量增生,進而演變為癌,侵犯正常組織及器官。
以乳癌為例,台灣乳癌患者年齡偏低,比歐美癌友約年輕10歲左右,發生年齡高峰為45至69歲,國外研究發現,罹癌年齡越低,則基因病變的比率越高,3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中,約33%帶有遺傳性的突變基因。
國外大型研究發現,4種屬於高度罹癌風險的癌症易感基因,TP53、BRCA1、BRCA2與PTEN等基因突變,其中以BRCA1、BRCA2最受人矚目。張容蓉指出,BRCA1或BRCA2基因皆為自體顯性遺傳,一旦突變,其家族子代中所有成員有50%機會帶有此突變基因。臨床顯示,女性如同時有BRCA1和BRCA2突變,則未來罹患乳癌風險高達9成。
張容蓉指出,如果基因檢測報告顯示,為早發性乳癌患者(35歲以下)高風險族群,有人則會預防性切除乳房。第2個選項為,在醫師評估下口服荷爾蒙藥物來預防乳癌。第3則是提早開始進行乳癌篩檢,希望能夠提早發現腫瘤,和早期治療。
至於治療上,張容蓉表示,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個人化發展,針對不同患者、腫瘤、不同基因表現來決定治療方式,因此,基因檢測更顯重要,除了用來評估乳癌發生風險,在癌症用藥決策上也扮演了關鍵角色。
張容蓉說明,基因檢測持續進步,對早期乳癌術後基因檢測已有不少臨床實證,建議有乳癌家族史或是自身出現腫瘤病理特徵的女性,與專科醫師討論是否有必要進行基因檢測,及早進行篩檢或是採取其他預防措施。
延伸閱讀
-
男子洗澡後掏耳朵驚見血絲 就醫確診是罕見外耳道癌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393許多器官都可能罹癌,但很少人知道原來耳朵也會長腫瘤。1名50歲男子洗澡後習慣以棉花棒掏耳,但最近1年來,掏了右耳後,總發現棉花棒上有血絲,就醫檢查確診為少見的外耳道癌。 -
每37分鐘1女性確診乳癌 遠離危險因子38%乳癌可預防
癌症新知 / 乳癌1323歌手朱俐靜罹患乳癌,引起不少歌迷震驚,法務部前部長、兒福聯盟基金會董事長羅瑩雪日前死於乳癌,享壽69歲,更讓人深感惋惜,這也讓最近幾天各大醫院乳房外科門診求診人數明顯增加。 -
小時候胖就是真的胖 年僅15歲就已70公斤確診糖尿病
健康養生 / 親子育兒129815歲小晴(化名),從小就是「白白肉肉」,高一入學檢查時身高164.3公分、體重70.5公斤,BMI為 26.12 kg/m2,空腹血糖高達296 mg/dL,經轉介至醫院後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目前在兒童內分泌科規律治療中,病情控制良好。 -
罹癌後身心其實同樣難熬 專家建議從心靈層面多方治療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371近年來,「心理腫瘤學」受到醫學界重視,癌友心理層面也需獲得專業照顧。方俊凱說,「心理腫瘤學」目的為針對癌友、家屬、照顧者、醫療團隊,在不同時期和身、心、靈層面,給予支持與治療。 -
國衛院小分子抗癌藥系統 僅20%劑量藥效倍增副作用減
癌症新知 / 標靶治療1418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張俊彥表示,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方式為手術、放療、化療、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抗體藥物,各有其優缺點,但小分子抗癌藥物已成研究趨勢,原因為具有較高的毒殺能力、較佳的腫瘤組織穿透能力,提高藥效,且副作用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