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抗凝血藥物恐增骨鬆風險? 研究:新藥克服難題

2757
陳盈臻 報導
花蓮慈院家醫科醫師黃暉凱
▲黃暉凱醫師說明,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為了防止血栓形成,反而抑制維生素K,恐影響骨質生成。(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NOW健康 陳盈臻/花蓮報導】年紀愈大,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就愈高,必須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來降低腦中風機率。花蓮慈濟醫院研究發現,選擇新型抗凝血劑並不影響維生素K,還可以降低骨折以及骨質疏鬆的風險。


健保資料庫顯示,台灣成年人罹患心房顫動的比例約1成5,隨著年齡愈大,心房顫動發生風險愈高,如果病情嚴重,還可能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藥物,預防腦中風。


花蓮慈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暉凱說明,維生素D、K都是幫助骨質生成的重要元素,但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為了防止血栓形成,反而抑制維生素K,恐影響骨質生成,增加骨質疏鬆或骨折風險。


為此,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分析健保資料庫,針對心房顫動患者使用不同口服抗凝血劑,比對骨折與骨質疏鬆症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陸續完成2篇研究文章,刊登在《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研究發現,與傳統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相比,心房顫動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後,能有效降低骨折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團隊分析2012至2016年健保資料庫中,平均年齡70歲的新發生心房顫動長者中,發現相較於傳統抗凝血劑,使用新型藥物能使骨質疏鬆症風險下降18%。再進一步分析2012至2017年健保資料後發現,骨折風險也能降低16%。


黃暉凱指出,銀髮族最怕骨質疏鬆性骨折,其中又以髖骨骨折最嚴重,一旦跌倒造成骨折,必須面臨失能問題,恐須長期臥床,且死亡率高於癌症,讓家屬負擔沉重。高齡病人如需選擇抗凝血藥物,除了要評估藥物的療效外,其所造成的風險也需要納入考慮。


更多NOW健康報導
高齡長者快速失能2大主因 醫:腦中風及骨鬆性骨折
全瓷冠假牙為何受青睞? 這些原因讓它完勝其他材質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