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在抗癌過程中,最怕聽到復發轉移,為何化療、標靶等藥物殺不死癌細胞?研究發現,PD-L1是使腫瘤細胞得以逃離免疫系統監控、導致癌症惡化的蛋白質,中研院團隊最新研發出新抗體EpAb2-6,有如免疫警察,動物實驗發現,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在癌症研究中,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被廣泛認為是辨認癌細胞的重要標的。
EpCAM是1種在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常見於惡性腫瘤上皮組織,與細胞黏附、遷移、增殖、分化,以及腫瘤發生、進展有關。研究團隊發現,它會透過訊息傳遞來穩定PD-L1的蛋白,不讓免疫系統攻擊。
如果能夠抑制免疫檢查點蛋白(PD-1或CTLA-4)就能有效治療癌症,相關研究於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肯定,這就是醫學界備受重視的「癌症免疫療法」。
如果能夠精準辨識出癌細胞膜上的EpCAM,就能更有效抗癌,歷經多年研究,研究團隊找到相對應的中和性單株抗體EpAb2-6,可抑制EpCAM的訊息傳遞功能、降低癌細胞中PD-L1蛋白的表現,進而導致腫瘤細胞死亡及活化T細胞殺死癌細胞的能力。
吳漢忠指出,新抗體EpAb2-6對癌症的診斷、標靶治療及造影都深具發展潛力,近期已刊登在國際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在大腸癌動物實驗中,EpAb2-6展現了絕佳的腫瘤抑制能力及大幅提升小鼠的存活率。肺癌動物實驗則發現,EpAb2-6和PD-L1抗體Atezolizumab的「聯合療法」,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
吳漢忠強調,在大腸癌、肺癌、口腔癌、胰臟癌等腫瘤細胞中都可看到EpCAM,可預見的是這項研究成果未來可以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的癌症診斷和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老是分不清糖與醣的差別? 3分鐘動晝讓你1次搞懂!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延伸閱讀
-
她變胖無力又高血壓 竟是壓力荷爾蒙引起罕病庫欣氏症
醫藥衛生 / 罕見疾病1265經心臟血管科及新陳代謝科診斷,排除腦下垂體疾病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張女士右側腎上腺有顆3.6公分的腫瘤,確診罹患較罕見的庫欣氏症,由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許竣凱醫師執刀進行腹腔鏡腎上腺切除手術切除腫瘤。 -
原以為「半身遭鬼壓床」竟是中風 罕見心臟黏液瘤惹禍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125822歲陳小姐從小就是健康寶寶,日前夜裡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彈,宛如「半身遭鬼壓床」,相當怪異。男友迅速將她送至急診,確診為腦中風,經過詳細檢查,證實病因為少見的心臟黏液瘤,腫瘤宛如果凍,卻可能導致腦部、雙腿等多處栓塞。 -
長期胃痛吃胃藥也沒用 檢查結果竟是「癌王」壓迫胃!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281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說明胰臟位於後腹腔位處於人體深處,是1個沉默的器官,大部份有機會發現早期的胰臟異常病灶都是藉由健康檢查才發現問題,也由於胰臟若有異常時並不會有明顯特異病徵,常與胃部疾病混淆。這也是為何許多胰臟癌患者,若未有定期安排健康檢查的習慣,等到有明顯症狀發生,如黃疸、體重快速減輕、噁心、嘔吐等,再安排就醫檢查確診時往往已發展至晚期,導致治療困難,晚期存活率已相當低,這也是為何胰臟癌的死亡率如此之高,並有「癌王」惡名的原因。 -
癌症治療副作用最難熬 中醫輔助提升生活品質及存活率
癌症新知 / 癌症治療1251癌症近10多年來一直高居我國10大死因之首,甚至高出第2位的心臟疾病近1倍之多,一般治療為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甚至免疫治療,但是病人接受上述治療時,常常因為副作用引起身心極大不適,甚至放棄治療;例如病人進行化療常出現的腸胃不適、眩暈、落髮;放射治療中常出現的口乾、口腔潰瘍、便秘、腹瀉、張口困難,以及標靶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膚炎等,還有末期病人所出現的惡病質,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等不適及癌性疼痛,無不困擾病人以及家屬。 -
男子洗澡後掏耳朵驚見血絲 就醫確診是罕見外耳道癌
癌症新知 / 其他癌症1426許多器官都可能罹癌,但很少人知道原來耳朵也會長腫瘤。1名50歲男子洗澡後習慣以棉花棒掏耳,但最近1年來,掏了右耳後,總發現棉花棒上有血絲,就醫檢查確診為少見的外耳道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