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民眾血脂體重恐異常 心血管未爆彈忽冷忽熱易突發

2560
陳敬哲 報導
40%民眾血脂體重恐異常! 心血管未爆彈忽冷忽熱易突發
▲臨床統計發現,多數民眾血脂、血壓、血糖、體重都超標卻不知道。(圖/NOW健康製作)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忽冷忽熱的天氣,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患者相當危險,1月10日寒流來台時,短短48小時就有126人,疑似因天氣太冷猝死,數字非常驚人!榮新診所主任康宏銘提醒,提早找出心血管可能的未爆彈,儘早接受治療或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健檢平均年紀40.4歲 血脂異常比率竟有45.4%


康宏銘提醒,統計去年8至10月臨床健檢數據,在總計2,300位受檢者中,包含男性855人,女性1,445人,平均年齡40.4歲,血脂異常的比率高達45.4%,血壓偏高有39.1%,血糖偏高有14.5%,體重過重有40.1%,其中約有3成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康宏銘提到,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族群)、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有抽菸習慣、明顯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作息不正常、經常心悸胸痛等,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改善生活形態 健康檢查也相當重要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族群要當心!康宏明提醒,除必要的生活型態改善,例如飲食、運動、減重、減壓外,也可活用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例如動脈彈性檢查(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自律神經檢查(心律變異分析)、心臟超音波、一般心電圖、運動心電圖、長天期心電圖等。


康宏銘解釋,動脈彈性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可以實際檢測動脈硬化的程度,並視需要採取積極的藥物治療,壓力失衡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事件,經由心律變異分析檢測,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就好像幫身體踩煞車,可以降低心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機會。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積極藥物治療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


生活型態調整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康宏銘建議,調整生活習慣,作息規律,避免熬夜,飲食避免高油高鹽,戒菸戒酒,必要時配合醫師指示採行積極藥物治療,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康宏銘補充,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逐漸年輕化,青壯年族群常自認為還年輕,或是因生活忙碌,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近期寒流也出現30或40歲猝死案例,對於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天冷時除了注意保暖,有慢性病者應遵照醫囑用藥,留意溫差,可運用各種科技工具檢測,協助偵測心血管未爆彈。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恐釀不舉之禍 中醫對症治療告別軟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