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短短兩年內,60多歲簡慶銘先生陸續被確診膽管癌、肝癌,歷經外科切除手術,以及栓塞及電燒治療,目前病情穩定,他出席肝基會活動時,現身說法,大方露出腹部40公分、35個釘疤的手術痕跡,直說「超音波檢查救了他兩次命!」。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指出,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尚未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予以切除,而腹部超音波檢查就是篩檢肝癌的重要利器。
許金川說,國人對於「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3部曲,耳熟能之,研究發現,肝腫瘤體積倍增時間的中位數為112天,「肝腫瘤平均長大1倍的時間約需4個月。」
醫界建議,肝硬化患者應每3到6個月接受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肝炎患者如果沒有肝硬化,則應6到12個月追蹤1次,如此一來,即使發現肝癌,腫瘤均在3公分以下,仍可根除治療。
在記者會上,簡先生掀開衣服,手指著腹部手術疤痕,開玩笑地說,「這像不像板南線捷運站路線圖?」,慶幸自己因中度脂肪肝而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才能提早發現膽管癌、肝癌,及時治療。
許金川說,簡先生因中度脂肪肝而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108年影像檢查報告發現了可疑病灶,轉診至台大醫院,確診為4公分大的膽管癌,手術切除順利,術後定期回診。
不料,109年回診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兩個可疑黑點,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兩顆肝癌,體積約2.9公分,就在手術標準邊緣,如果再大一點,可能難以切除。
為了讓民眾瞭解腹部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肝基會啟動「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藉由腹部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肝腫瘤。許金川建議,B、C肝帶原民眾應每半年做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滿40歲以上的民眾,不管有無B、C肝帶原,每年都應該做1次腹部超音波檢查。
這次保肝抽血篩檢及腹超起跑活動,主要對象為勞工朋友,包括,身障朋友、環保清潔員、運將、保全等,資格為年滿40歲以上,檢查項目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B型肝炎表面抗體、C型肝炎抗體、肝癌檢查(甲型胎兒蛋白AFP)、肝功能(GOT、GPT)及腹部超音波。
篩檢報告將於2周內寄送至民眾家中,若有異常者並將協助患者轉介醫療院所治療。許金川表示,歡迎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欲知詳情及活動地點,請電洽0800-000-583。
更多NOW健康報導
▸年後2個月復健科爆滿! 家政婦五十肩增生療法不卡關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延伸閱讀
-
全台首例!20多歲男性接種AZ疫苗 5天後現瘀斑送急診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73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7)日全台接種牛津AZ疫苗共1,395人次,總施打20,075人次,新增9件不良反應通報中,1件其他疑似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個案是1名20多歲男性,接種疫苗後出現瘀斑,急診就醫後恢復狀況良好。 -
60歲以下女性打AZ難排除血栓風險 李秉穎:利大於弊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81歐盟藥品管理局昨(7)日給予報告,歐盟施打約3,400萬劑牛津AZ疫苗,發生169件罕見血栓事件,無法排除與疫苗關連性,大部分個案都是60歲以下女性,多在接種疫苗2周後出現身體不適;今(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臨時召開記者會回應,評估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不影響國內AZ疫苗接種政策。 -
繼肝炎後脂肪肝將成為肝癌主因 中研院找到關鍵基因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97少運動、吃太多,脂肪肝嚴重威脅國人建康,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新機制,動物實驗證明,患有脂肪肝的胖胖小鼠,經注射以腺病毒載體攜帶的TRABID基因4周後,肝臟油脂含量明顯減少,能抑制脂肪肝形成。 -
挪威、德國研究發現AZ疫苗導致血栓 與免疫反應有關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470挪威奧斯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學教授霍爾姆的研究團隊發現,疫苗引發人體免疫反應,產生不良反應的抗體;德國格萊福斯瓦德大學醫院血液學教授也有相同的發現。 -
AZ疫苗下周一開打拍板 專家建議首長帶頭陳時中願意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1293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今(19)日晚間,針對牛津AZ疫苗討論會議做出結論,沒有直接證據顯示AZ疫苗與血栓有關,訂於3月22日開放施打,但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治療民眾,因仍有無法排除風險,建議暫緩施打;同時,會議建議蘇貞昌與陳時中帶頭接種,陳時中強調有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