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心臟猝死憾事發生 定期心肌掃描檢查排除心臟危機

2581
王詩茜 報導
心臟猝死憾事不重演 心肌檢查排除心肌梗塞危機
▲提到心血管疾病多數人會聯想到這是老年人的疾病,然而臨床上不乏年輕人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案例。(圖/NOW健康製作)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回顧過去的1年中,占據新聞版面的除了新冠肺炎在各國造成的慘烈災情之外,最令大家震驚且印象深刻的無非是一些大家熟悉的面孔或知名人士永遠離開大家的一連串悲傷消息。其中引起醫界關注的,莫過於1位未滿40歲的企業高層人士愛子於去年底寒流來襲前夕,在台大校園練跑時不幸發生心肌梗塞撒手人寰。


心血管疾病非老年人專利 青壯年猝死案例時有所聞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韓登宇表示,一般而言,提到心血管疾病時,大家總是會下意識地跟老年人聯想在一起。然而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統計,在40至59歲的中壯年中,有5%至6%的人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而其中更有2%至3%的人會發生心肌梗塞。而在20至39歲的年輕人中,雖然發生率不到1%,但也並非心血管疾病的絕緣體。


臨床上,也不乏年輕人發生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案例。造成青壯年心血管疾病的元兇除了最常見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之外,還包括先天性冠狀動脈結構異常、異常凝血、自體免疫疾病、非法藥物濫用,以及冠狀動脈痙攣等等。


莫讓青壯年支柱倒下! 減少心肌梗塞可能性不容忽視


韓登宇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等,而青壯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多半有1項以上的危險因子,偶爾也能遇見少數沒有明顯危險因子的健康案例。以台灣目前的家庭結構而言,30至50歲的年齡層是家庭中的最主要經濟與照顧的來源與支柱,一旦發生心肌梗塞或其他嚴重心臟血管疾病時,往往會對家庭帶來嚴重的衝擊,因此,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青壯年族群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除了積極以改變生活型態或服用藥物的方式克服危險因子之外,若有任何心臟血管疾病方面的症狀,例如胸悶、胸痛、不明原因的氣喘或運動耐力下降等等,或是家族中有長輩或平輩在較年輕時發生心血管疾病之家族史,都應該由心臟科專科醫師評估,並進行相關檢查以排除或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藉由心肌灌注掃描檢查 及早診斷心臟危機


農曆年前1位39歲男性,不菸不酒,過往亦無特殊疾病史,因自覺近日工作中活動耐力下降,輕度活動即有喘氣的情形發生,雖無胸悶或胸痛的感覺,但偶有心悸的狀況。經心臟科醫師診療後安排核醫心肌灌注掃描,影像結果發現患者有明顯的心臟擴大情形,除心臟收縮功能僅剩同年齡人3分之1至4分之1外,在左右心室之間亦出現了輕度缺血的狀況。根據此結果,心臟科醫師診斷病人患有心臟衰竭,後續亦為患者安排了心導管檢查,以徹底評估與處理病人的疾病。


韓登宇提醒,根據此一案例我們可以知道,即便是不到40歲且過往自覺健康的人,也有可能已經患有潛在的心臟與心血管疾病而不自知。在此提醒民眾,每天為了所愛的家人們打拼之餘,更應該為了他們多加注意自身的健康,有任何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大意,應立即向專科醫師求助。勤運動,戒除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不要讓難以挽回的憾事有發生的機會。


更多NOW健康報導
▸空氣汙染嚴重加上日夜溫差大 洗臉水溫沒控好恐出紅疹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