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內奪走近300條人命 難道是超前「不」署惹的禍?

3805
編輯部 整理報導
21天內奪走近300條人命 難道是超前「不」署惹的禍?
▲台灣去年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也幫自己爭取到1年的演練時間,得以充分因應突如其來的病毒攻擊,但非常可惜,我們卻錯失了準備的大好機會。(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5月18日至6月7日,短短21天內,新冠病毒奪走274條人命。尤其,從發病到死亡天數僅8.3天,許多家屬連親人最後一面都見不到,讓醫衛界大呼不可思議,「在台灣,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而這一切,政府難辭其咎,恐是超前「不」署,而錯失了黃金搶救時機?


就在5月11日,獅子會前會長、宜蘭遊藝場2個指標確診案例出現前,指揮中心與民眾根本料想不到,台灣會發生類似國外疫情大爆發的事情。


確實,台灣去年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也幫自己爭取到1年的演練時間,得以充分因應突如其來的病毒攻擊,「但非常可惜,我們卻錯失了準備的大好機會」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感嘆地說。


台灣第1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則一言以蔽之,指揮中心第1階段的「精準防疫、決戰境外」太成功了,導致過於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而不認為需要預先整備。但防疫絕不能抱僥倖心理,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政府自滿的心態,也導致台灣爆發第2波疫情。從5月11日至6月7日,全台累計死亡數為274例(5月18日開始出現2個死亡案例)、確診人數超過1萬215例(含境外),致死率飆升至2.68%,不僅高過全球平均死亡率(2.16%),還超英(1.9%)趕美(1.78%),也贏過日本(1.77%)。


蘇益仁驚訝地說,「一般來說,確診者從發病到死亡是2至3星期的時間,不應該只有8.3天這麼短才對啊!」


▲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圖/遠見提供)


「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惟 出現破口即一發不可收拾


受訪的醫衛學者一致認為,在「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維下,等到防疫出現破口時,自然漏洞百出,正是致死率偏高的原因所在


首先是,通報系統馬上出問題:過去個位數的確診案例,系統可輕鬆處理,當每天暴增至數百例時,隨即出現塞車,指揮中心無法即時掌握疫情,也衝擊到確診者的後送事宜。


其次是,沒有分級分流,病床配置不當:由於事前沒有沙盤推演,乃至於確診案例從5月15日的180例,一路增至500、600例時,雙北的醫療體系幾乎癱瘓。


初期,政府並未做好分級、分流的規劃。蘇益仁回憶說,當他於5月17日左右,獲知台大竟然收了100多名確診患者,其中不乏輕症者;連林口長庚醫院收治的確診患者,也有4分之3屬於輕症,蘇益仁說「我發現這樣下去會出大事,這些醫學中心是重症責任醫院,卻用來收輕症患者,會影響到確診重症患者以及一般緊急病患的救治機會。」


在他與一些人的奔走下,1星期後,確診者才開始分級分流處理。往後,當快篩陽性者,屬於第1級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者,就分流至集中檢疫中心、檢疫旅館,如果出現症狀,就轉到專責醫院,如和平醫院,如果病情惡化則轉往台大、榮總、馬偕等醫學中心醫治。


蘇益仁再次強調,決定分級的衛生人員要非常專業,才有辦法分辨確診者屬於哪一級,該送往哪裡?


平時不準備充分藥物 醫師根本沒有子彈上戰場


當疫情爆發的第1個星期,由於各單位沒有做好分級分流,確實錯失重症患者救治的黃金時間,甚至出現確診者在家猝死的憾事。


張鴻仁指出,台灣的醫學中心一直都是滿床狀態,平常不可能空著病床等確診病患,指揮中心一聲令下,要醫院降載、成立專責病床,非一時三刻可完成,尤其新北市醫療資源匱乏,人均病床數是全國倒數第2(台北市每萬人口的病床數是58.15床,新北市為20.56床)。還好,經過1個月的調整,現在大致上軌道了。


▲台灣第1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圖/遠見提供)


第3個造成死亡率飆升的主因,是政府並未充分準備新冠藥物,且申請流程冗長,恐延誤重症患者即時治療的時機。


張鴻仁表示,站在公衛防疫的角度,你不知道敵人何時會來,凡事都要先規劃,即便藥物放到失效也要備著。但台灣人的思路就是「台灣防疫這麼好,不需要花大錢買藥物、也不需要大量準備疫苗」。平時不準備充分彈藥,等到大軍壓境時,醫師就沒有子彈可以上戰場。


所以當疫情大爆發時,醫師私下抱怨,申請時間冗長,家屬心急如焚。當時,新冠藥物由中央管制,申請瑞德西韋,須上報到各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指揮官,批示後才能使用。直至醫院反應後,5月底才開放可向各區防疫醫師申請,當天可拿到藥。


但6月初時,仍有重症病患的家屬反應,極需瑞德西韋,申請後卻遲遲沒有下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已簽核同意一部分藥物可存放醫院,可自行設定把關機制,適合使用就用。


日前,指揮中心也與藥廠簽立開口合約,訂2萬1,000劑。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約剩5,000劑,6月10日前會到貨2萬劑。


中研院院士建議引進川普用藥 未被指揮中心採納


根據專責病房感染科醫師指出,目前治療新冠肺炎最有效的2項藥物為地塞米松和瑞德西韋,瑞德西韋愈早使用愈好。當發現病患血氧從98掉到94以下,可考慮先使用地塞米松,若情況不理想,要趕快用瑞德西韋,若發展成嚴重肺炎,須使用介白質-6的藥物,並搭配瑞德西韋使用。


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指出,美國食藥署去年底核准Regeneron、Eli Lily與GSK等,3家藥廠所研發的新冠單株抗體藥品,臨床試驗證實,對高風險族群及早給予1劑單株抗體,死亡率可減少5至6成。


陳培哲進一步指出,前美國總統川普去年確診時,便是採用Regeneron藥廠的REGN-COV2單株抗體療法。今年初他有向指揮中心建議,台灣可從美國引進此療法,可惜指揮中心沒有採納而未能備藥,「不過指揮中心最近打算要買了,希望能盡快買進來」,才能有效拯救生命,並減少醫療院所負擔。


▲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圖/遠見提供)


他甚至建議,指揮中心應每天公告有多少種治療病毒的緊急用藥,庫存還有多少?已使用多少?資訊應透明公開,讓負責診斷、治療的醫師,知道有多少藥可以使用。避免病人變成重症或死亡。


第4個造成高死亡率原因是,這一波確診者以老人居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坦承,疫情爆發前,台灣確診者以年輕人居多,致死率非常低,但這一波確診者以中高齡占比高,死亡平均年齡72歲,又以高齡、有潛在慢性病者居多,造成致死率偏高。目前已加強藥物與盡快施打疫苗,盼降低致死率


過去,「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維,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如骨牌效應般倒下。從通報系統、篩檢量能、病床數、檢疫中心到藥物均出現破洞,加上確診者又以長者居多,導致短期內死亡率升高。


如無法大量施打疫苗 病毒恐如入無人之境而橫掃千軍


511至今,經過4星期的整備,確診者分流分級已漸上軌道,緊繃的醫療體系也出現緩解,蘇益仁指出,專責醫院加上醫學中心的專責病床,應該可以應付雙北的確診量。「至於死亡率是否會明顯下降,還要觀察1星期。」


只要醫療體系還能順利運作、長照機構不要出現群聚感染,科學園區不被攻陷,蘇益仁說,守住這3大區塊,疫情就能穩住,「不過,最終還是得靠疫苗,一定要快速全面施打疫苗。」


張鴻仁進一步指出,英國病毒比去年的病毒更難對付,傳播速度更快,民眾「自主封城」的防堵已做到極致,接下來只能打疫苗戰了。政府要趕緊買,買愈多愈好,天底下沒有剛剛好的事,沒有一家餐廳開門就精準估算幾位客人上門,一個都不多。疫苗買多了,排序在後的人可提前接種,這時不能怕浪費,買不夠的苦頭,我們還沒受夠嗎?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分析,不管是新加坡還是美日,在民眾施打疫苗後,重症及死亡率明顯大幅降低,以英國為例,6月初因新冠死亡個案僅個位數。新加坡目前已完成疫苗接種的病患,99.2%無症狀或輕症,只有1人需用呼吸器。


洪子仁進一步指出,長者是新冠重症風險族群,隨著年齡增加,重症及死亡率也會上升,唯一辦法就是打疫苗,才能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現在的台灣人就像沒有武裝保護的軍隊一樣,病毒一入侵,恐如入無人之境而橫掃千軍。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圖/遠見提供)


【本文由《遠見》授權轉載,原文出處:21天奪走274條人命,都是政府超前「不」署惹的禍?】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什麼情況下需要剖腹產? 醫師:母子均安比看時辰重要
▸彩雲颱風帶來豪雨為南部解渴 汗皰疹患者無奈成受災戶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