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蘇淳閔/整理報導】國內本土疫情狂燒!指揮中心日前就拍板通過「6至11歲兒童可接種第1劑、第2劑疫苗」,但疫苗副作用仍讓不少家長心慌慌。《NOW健康》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理署公告,整理8大QA比較利弊,在讓兒童接種疫苗前能多一步參考、少一點擔憂。
Q1:兒童需要接種幾劑COVID-19疫苗?間隔多久?
目前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准Moderna COVID-19疫苗可用於6至11歲兒童接種,經各項安全性、有效性數據及各國推動情形,建議6至11歲兒童可接種Moderna COVID-19疫苗,依核准劑量,建議接種2劑基礎劑,且每劑接種50微克(0.25ml);若用於12至17歲青少年,Moderna COVID-19疫苗為每劑接種100微克 (0.5ml)。
另依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 (ACIP) 建議,兩劑接種間隔至少4週(28天)。衡量接種間隔拉長可能有助於疫苗免疫力提升與可能降低罕見心肌炎/心包膜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建議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兩劑接種間隔以12週為原則。
Q2:到哪裡接種COVID-19疫苗?
6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接種作業,由學校協助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家長「莫德納 COVID-19疫苗6-17歲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可選擇「校園集中接種」或至「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經詳細閱讀及填寫與勾選各項欄位資訊並簽名後,由學校收回,彙整統計意願人數。
前述對象接種作業實際開始接種日期,由教育單位與轄區衛生局協調,依調查之意願人數安排規劃接種期程,自111年5月2日起,由各縣市依實際情形陸續開放可安排校園集中接種及提供未在校接種者指定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Q3:滿6歲的但未上小學的兒童,是否可接種COVID-19疫苗?
可以,由家長攜帶兒童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的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若就讀國小附設幼稚園,部分教育單位及衛生局亦可能視情況,協調併同國小意願調查,安排校園集中接種。
Q4: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利弊大公開?
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能對個人產生保障,包含預防有症狀COVID-19感染、重症或併發症與死亡。另外,亦可能對群體產生利益,例如減少病毒在社區中傳播(但接種COVID-19疫苗對變異株的減少程度尚不清楚)、減少學校或群體活動被中斷的可能性。
然而接種前,仍需衡量可能產生的微小風險,包含因mRNA疫苗接種後發生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極罕見之不良反應,多數案例症狀輕微可自行緩解,其嚴重度與發生機率皆低於罹患COVID-19感染導致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
Q5:COVID-19疫苗是否會對兒童造成永久性傷害/長期副作用?
疫苗出現罕見副作用的風險很小,疾病本身相關的風險要大得多,因此接種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國外已有Pfizer和Moderna疫苗獲准用於兒童,以保護他們免受COVID-19的侵害,國內目前為Moderna疫苗獲准用於6至11歲兒童。
國外已核准這兩種mRNA疫苗都與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罕見副作用的風險有關,但感染COVID-19存在更大的風險引發心肌炎、心包膜炎或更嚴重的孩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
除此之外,接種COVID-19疫苗可啟動免疫系統以防止SARS-CoV-2感染和疾病。當其他疫苗發生罕見的嚴重/永久性不良事件時,通常是在接種疫苗後不久(通常在6週內)發生,因此在接種疫苗數年後不太可能出現接種疫苗的不良事件。mRNA COVID-19疫苗接種後,mRNA進入體內後很快便被代謝排除。但由於mRNA疫苗是一種新的疫苗,因此接種數年或更長時間後對健康的影響尚待觀察。
Q6:所有兒童都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接種的禁忌症包括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以上兩類型兒童不建議施打。
相反的,對於「患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因是他們的疾病狀況可能會增加患重病的風險,建議完成建議的接種劑次。接種前請諮詢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以便了解特定的健康狀況是否會增加嚴重 COVID-19 的風險。
Q7:正在服用其他藥物的兒童,是否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
大多數情況下,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兒童/成人應在接種疫苗前後繼續進行常規治療,不應在接種疫苗(包括COVID-19疫苗)之前或之後停止服藥。但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可能會建議延遲接種疫苗或延遲特定藥物治療:若注射部位出血或瘀傷的風險很高,建議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延遲接種疫苗。
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包括化療)者感染COVID-19後嚴重度較高,因此接種COVID-19疫苗是很重要的。不過這些患者治療週期中可能會有某時間點,對疫苗產生更好的免疫反應;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暫停一劑免疫抑制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故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疫苗的「最佳時機」。
Q8:若兒童已經染疫,是否仍應接種COVID-19疫苗?
是的,雖感染COVID-19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預防SARS-CoV-2感染的抗體,稱為「自然免疫」,但自然免疫可持續時間尚不清楚,所以即使孩童已痊癒,仍應依時程接種COVID-19疫苗。
然而,感染COVID-19後短期內再次感染的風險可能會降低,SARS-CoV-2確診者建議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間隔3個月後,再接種COVID-19疫苗。
更多NOW健康報導
▸賽車教父廖老大自曝錯誤減重黑歷史 靠胃切手術瘦下來
▸腸胃藥列輕症居家照護常備藥 長期服用傷胃嗎?藥師答
★資料來源取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理署公告,原文:兒童COVID-19疫苗接種
延伸閱讀
-
疾管署釋出屆效4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供免費接種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46因受COVID-19國際疫情影響,近2年出國旅客減少,4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使用量低。疾管署宣布,釋出效期至今(2022)年7月31日到期之4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並自7月1日起至7月31日止,民眾至國內32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旅遊醫學門診)接種,免收疫苗藥品費。 -
台灣疫情超額死亡率世界第2僅次紐西蘭 莊人祥揭原因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68今日是7月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藥物開立率、疫苗接種率等數據以及與他國的比較,提出說明。其中台灣的超額死亡率,在世界各國來說都相當低。另一方面,莊人祥也指出,台灣的5到11歲兒童疫苗接種第1劑疫苗的接種率為75.1%,美國僅36.5%、日本18.5%、加拿大56.1%,還高出許多。 -
何謂2次感染? 指揮中心曝解隔後重複感染定義及處置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4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表示,由於COVID-19本土疫情於社區廣泛流行以來,疑似重複感染個案日漸增多,本中心經專家會議決議,訂定「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針對解隔個案的2次感染做出明確定義,以及處理方法,並已經轉知給所有醫院,讓醫師有SOP可以遵循並進行後續的給藥或衛教。 -
全球陷入猴痘疫情風暴 猴痘5大QA懶人包整理1次搞懂
醫藥衛生 / 醫藥話題1260新冠疫情尚未平息,全球又陷入新一波猴痘疫情,疾管署也在日前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另許多民眾憂心忡忡,疑惑有沒有相關疫苗,感染猴痘會出現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防範呢?《NOW健康》整理5大QA帶您1次搞懂如何防範猴痘上身。 -
本土+35699!死亡+121 18歲少女未接種發病半個月殁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44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1)日宣布新增35,699例本土個案,101例境外移入,12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中最年輕案例是1名18歲女性,沒有接種過疫苗,本身因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因發燒住院,住院期間出現肺炎合併呼吸衰竭而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