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守護心理健康!安排休閒活動 可降低憂鬱症風險

2190
陳郁茹 報導
疫情間守護心理健康!安排休閒活動 可降低憂鬱症風險
▲在疫情期間民眾休閒活動選擇大多轉向閱讀或戶外活動為主,在台灣特別是登山、露營的比例大幅提升,不過整體而言身體活動量仍下降不少,恐會影響自身情緒。(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這2年多來疫情變化不斷,面對各種變異株來襲,民眾陷入擔憂及不安當中,面對看不見盡頭的疫情,該如何維持心理健康?根據1份2022年1月發布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持續參與休閒活動有助於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能改善心理健康。


疫情下戶外活動量減少 恐影響民眾心理健康


研究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學者於2021年2月進行,研究對象共503名,平均年齡46.6歲。以問卷方式評估並要求列出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及此項活動的頻率,同時詢問疫情後活動參與度的變化及目前參與狀況與理想的活動量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以在家為主的非網路活動最受歡迎,其次為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體能或戶外活動。此外,閱讀、電腦或電玩遊戲等家庭活動普遍增加,大多數體能和戶外活動則呈現減少的情況;心理健康上,約4分之1的受訪者呈現重度憂鬱症狀。與疫情前進行比較發現,參與度的變化及與理想參與度間的差距,都與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如增加或保持該活動的參與度,其憂鬱症狀則不會惡化。


安排休閒活動很重要 運動可減少負向思考時間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在疫情期間民眾休閒活動選擇大多轉向閱讀或戶外活動為主,在台灣特別是登山、露營的比例大幅提升,不過整體而言身體活動量仍下降不少,恐會影響自身情緒,因在運動時會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同時運動需要專注,能暫時拋開負向情緒;也因改變生活型態而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


▲台灣在疫情期間,想從事戶外休閒活動,民眾多會選擇登山或是露營,遠離人群。(圖片來源/ingimage)


徐錦興指出,所謂休閒活動是指扣掉工作、生理所需的時間,自己可以掌握從事喜愛活動的時間,可能是身體活動、閱讀或網路相關等,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建議民眾可安排有目的的休閒活動,不單只是獲得滿足,也可強化自我概念的發展,透過多次經驗值的累積能產生自我肯定。對於青少年階段休閒活動的參與更具有正向意義,家長有義務引導孩子規劃休閒活動的設計。


此外,徐錦興也提醒,許多人喜好以螢幕為主的數位/網路活動作為休閒活動,需學習控制使用的時間,避免時間過長而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如網路成癮)。


重新開始建立休閒活動 參與動機可從2方面著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認為,多項研究指出,從事休閒活動能緩解壓力、降低憂鬱和焦慮、提升幸福感。然而,當面臨重大壓力事件,如考試、工作挫折、情感或發生災難、意外,像是經歷2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會影響民眾參與休閒活動的動機、減少紓壓管道。


戴怡君提到,有句話說「平常心,心常平」,意指讓心保持在平靜的狀態,能以不變應萬變。上述研究結果正如這句話,面臨不確定的未知與變化,愈需保持休閒活動的參與,也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保護力。


民眾若因故喪失或中斷了休閒活動,戴怡君建議,重拾參與動機可從2個方面著手,第1種「找伴」,找能激勵自己或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人,請對方分享經驗,聊聊感受,或是約定一起做;第2種「縮小或換個目標方式,重新建立維持休閒活動的習慣」,如失去寫日記的動機,可改為用幾句話或圖像記錄,或應用可做心情紀錄的APP,像董氏基金會研製的憂鬱檢測APP。


更多NOW健康報導
▸健保資料傳輸第3人違憲? 健保署將依大法官意旨修法
▸第4輪家用快篩實名制15日起開賣 詳細購買資訊整理包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