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首遇流行病!受新冠疫情影響 易備感壓力情緒化

2154
陳郁茹 報導
年輕人首遇流行病!受新冠疫情影響 易備感壓力情緒化
▲1份2022年9月發布於《PLOSONE》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行,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合作性、信任感、和責任心都比較低。(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不過受病毒影響的不只有身體的症狀,你有留意到身旁的年輕人,這段期間容易喜怒無常,性格有所改變嗎?1份2022年9月發布於《PLOSONE》的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盛行,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合作性、信任感、和責任心都比較低。


學者研究疫情前後人格特質 年輕人變化最大


佛羅里達州大學醫學院的學者分析2014年至2022年的《了解美國研究(UAS)》的調查數據,研究對象為18歲至109歲,共7,109位的美國人民,以參與者的5因素人格模型特質包括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進行測量評估,並比較疫情前(2014年5月至2020年2月)、疫情早期(2020年3月至12月)及疫情中(2021年至2022年)。


研究發現,受訪者在疫情前及早期的人格特質間變化相對較小,僅在神經質上有小幅下降;然而,疫情前與疫情中相比卻發現,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皆下降,這些變化大約是標準差的10分之1,相當於大約10年的規範人格變化。進一步也發現年輕成人的性格變化最大,神經質顯著增加,親和性和盡責性下降,而最年長的成年人組在特質上則沒有顯著變化。


疫情沒這麼壞! 鼓勵年輕人換位思考改變心情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依照一些人格心理學家說法,人格特質的確較不會因環境壓力而改變,特別是核心特質,僅有非核心特質可能會因應環境而有所調整。而比較年長的世代,例如經歷過生活貧困、醫療資源匱乏的時代,又曾遇上小兒麻痺、霍亂等疾病大流行,成功抵抗存活至今,能讓他們產生適應生活的方式,因此當面對新冠肺炎病毒,能啟動成功適應的策略來因應。


胡延薇提到,反觀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帶來的衝擊較大,極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已有不少研究均發現,疫情造成人們恐慌或憂鬱的比例增加,而封城或隔離政策讓大家不得不大量使用網路,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在電腦或手機螢幕後面有很大的自主權,造成親和性及盡責性下降。


胡延薇提醒,在疫情下別忘了關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透過檢視自我情緒,並嘗試各種找出適合自己調適情緒的好方法,主動與他人聯繫碰面,與真實世界恢復連結;也不妨換個角度去看這新冠肺炎病毒,是否帶給自己什麼正向的改變,或許會發現過去所忽略的事物。


疫情減緩幫助孩子回歸社會 董氏提調適方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也指出,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不僅影響生活型態,也會改變我們的性格,受到影響的特質與社會連結、人際互動是有關連的,在防疫期間,大幅減少實際的人際互動及社交,社會連結變弱,會造成孤獨感增加,當疫情減緩要回歸到原有的社會群體中進行互動,例如學校,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對環境及對人的信任感降低,因此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像焦慮、憂鬱等。


戴怡君建議,可透過幾個方法幫助孩子調適回歸群體生活,恢復與他人及社會連結的關係。首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重新檢視和別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出現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可以寫下來,或是找信任的大人說出來,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則,鼓勵孩子做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如孩子較內向、需更長時間的引導,不妨鼓勵多親近大自然,種植喜歡的花草植物,或養寵物每天帶到外頭散步,透過這些活動,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率,為生活帶來不同的意義。


更多NOW健康報導
▸阿茲海默症試驗新藥Lecanemab 傳腦腫脤出血副作用
▸牙齒美白好難?有礙牙齒美白地雷食物 先避開是第1步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