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核磁共振定位切片及早揪病灶

10495
楊芷晴 報導
攝護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核磁共振定位切片及早揪病灶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男性特有的攝護腺疾病常見有良性攝護腺肥大、急慢性攝護腺發炎以及攝護腺癌3大類,其中攝護腺癌,早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相似,雖然攝護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相較歐美和非裔人種低,但往往發現期別多為3期以上,這也突顯早期精準診斷、接受適當治療的重要性。


攝護腺癌居男性10大癌症第5位 早期症狀不易察覺


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何肇晏表示,早期攝護腺癌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漸漸會出現類似攝護腺肥大如頻尿、尿急、排尿不順或困難等症狀,若侵犯到精囊達第3期以上時可能會有血精,不過若是單純的攝護腺感染發炎,除了發燒,也可能出現血精狀況;直到晚期攝護腺癌甚至出現骨頭疼痛,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細胞已擴散產生骨轉移。


依據衛福部最新統計,攝護腺癌位居男性10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10大癌症的死亡率也上升至第5名,不容輕忽。臨床上傳統標準的攝護腺檢查,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和血液檢查。根據近期歐洲醫學期刊發表,透過指診往往無法早期發現,摸到硬塊多屬比較後期;另外,常規超音波的影像解析度較低,僅能提供參考;血清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以4ng/ml為正常標準,若以自由型PSA與複合型比值計算,比值百分比越高越安全,小於20%則應提高警覺。目前比PSA常規抽血更準確的檢測技術是攝護腺健康指數(Prostate Health Index簡稱PHI)。


新式核磁共振定位切片檢查 採檢精準能降低感染風險


何肇晏醫師指出,做完常規觸診、抽血、超音波檢查後,懷疑有惡性腫瘤風險,做切片前建議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有助於清楚判斷病灶位置。一般傳統「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檢查」會將攝護腺概分為4區、採10至12針穿刺隨機採樣,恐有漏網之魚。


目前新式的「核磁共振融合超音波導引的定位切片」能從核磁共振影像上清楚判定腫瘤和異常部位,利用超音波探頭掃描整個攝護腺,將2個影像重疊重組精密運算,高度提升切片時精準採檢。且傳統切片感染風險約1%至5%,文獻報告指出,核磁共振定位切片感染可降至1%以下。


多數核磁共振影像使用PI-RADS的等級來預測攝護腺癌惡性程度,PI-RADS影像報告等級分為1至5等級,若病灶顯示為1、2級,罹癌機率10%以下、不須切片;第3級約10%罹癌機率;第4級以上有30%以上罹癌率;若到達第5級恐超過70%罹癌風險。一般來說,PSA指數大於4ng/ml,合併PI-RADS等級3以上建議應考慮進行切片,整體來說核磁共振定位切片逾3成機率能揪出惡性腫瘤。


核磁共振定位切片出血少、疼痛低 醫師提醒注意事項


有些患者對於切片會感到害怕,何肇晏醫師說明,過程會建議無痛麻醉,核磁共振定位切片出血量較少,疼痛度較低,切片後觀察有無血便、血精情況,若有解尿困難、大量血尿應盡快回診,若出現發燒現象則應前往急診醫治,須特別留意避免感染,記得多補充水分、避免劇烈運動和性行為。此外,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切片前應依照專科醫師指示先停藥,不論傳統或核磁共振定位切片,切片前會先服用瀉藥清腸或飲食清淡,利於影像判斷。


何肇晏醫師曾收治1名63歲男性,因攝護腺肥大有解尿不順、頻尿等症狀,近幾年定期檢查PSA指數上升至6點多ng/ml,核磁共振檢查影像第4等級,決定採核磁共振定位切片,結果發現為攝護腺癌,且屬高度惡性腫瘤,後來進行達文西手術切除,所幸癌細胞尚未轉移,盡快治療,至今追蹤已近4年無復發跡象。


男性符合這些條件應定期追蹤檢查 及早治療預後較佳


何肇晏醫師提醒,55歲後男性應定期檢查攝護腺狀況;若有父親、兄弟家族病史,更應提早至40至45歲,定期接受PSA抽血檢驗;若有反覆攝護腺發炎須提高警覺,恐有罹癌風險。


飲食方面,過多高油脂食物和抽菸證實會增加罹癌率,高蛋白或奶油、乳類應少食,可多適度食用番茄、南瓜子及青花椰菜、橄欖菜或魚類等抗氧化食物。何肇晏醫師強調,一旦檢查發現指數異常,應積極面對,不要輕忽,及早接受治療,預後情況較佳。


# 首圖來源/何肇晏醫師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口腔感染HPV!全台健康成人50人中1 男性有2大高峰
▸【專題】面對男女頭號癌症殺手別怕!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