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肢體痙攣、難吞嚥! 復健助恢復自理能力防失能

4041
陳曉彤 報導
中風後肢體痙攣、難吞嚥! 復健助恢復自理能力防失能

【NOW健康 陳曉彤/台南報導】70歲陳先生半年前突發口齒不清及右側肢體無力,送醫後被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所幸搶救及時,病情得以控制。他在中風後接受復健療程,因進食或喝水常有嗆咳、吞嚥困難現象,返家後仍用鼻胃管灌食,而3個月前又因右側肢體緊繃、疼痛,導致無法復健、復原不如預期,只好求診醫師協助。


老翁吞嚥困難易嗆咳! 肢體痙攣影響手部抓握動作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表示,診察時發現陳先生具有吞嚥困難及右側肢體痙攣等中風後遺症,吞嚥評估結果顯示,吞嚥咽喉期肌肉活動及會厭軟骨關閉氣管不協調,導致吃東西時容易嗆咳,影響到服藥、營養攝取;至於四肢力量及張力評估時發現,患者右上肢肢體痙攣,影響上肢伸直及抓握能力,導致其不能自行使用湯匙等器具進食。


醫師依評估報告建議陳先生,在吞嚥困難部分進行吞嚥咽喉能力訓練,並改善餐食質地及水分黏稠度,當吞嚥功能逐漸好轉,才能吃到更多的口味食物。同時,局部肉毒桿菌素肌肉注射減少右側肢體痙攣程度,上肢屈肌肌張力下降,上肢活動度更好,可以接受更高強度的復健,疼痛因此獲得改善,家人的照顧負擔及壓力也減輕了許多。


中風後的復健相當重要 對預防患者殘障失能有幫助


謝孟倉說明,腦中風後造成吞嚥困難,是由於腦部受損影響了控制吞嚥所涉及肌肉的腦部區域,造成對吞嚥機制的神經控制能力的損害。據亞洲中風流行病學研究估計,中風後吞嚥困難(PSD)在急性中風病人中的發生率約為42%,大規模腦中風病人追蹤研究顯示,早期吞嚥訓練介入可以減少25%的吞嚥困難,同時減少8成以上吸入性肺炎發生機會。患者在早期吞嚥訓練上,適時調整餐食質地,也能大幅減少中風後營養不良的發生。


▲奇美醫院自112年11月成立「食樂小組」,針對吞嚥障礙病人給予妥善吞嚥評估、進食訓練及營養質地調整。(圖/奇美醫院提供)


台灣每年新增3萬名中風病人,是導致成人殘障失能的主因之一,不僅病人肢體痙攣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照顧者沉重負擔。謝孟倉指出,近半數病人中風後可能遭遇肢體痙攣,會出現手腕彎曲、肩膀內收等表現,主因在於中風後腦細胞受損導致無法控制肌肉,而增加失能嚴重度,若未積極復健及治療會使肌肉和關節僵硬。中風初期就應透過積極復健和藥物治療介入,如肌肉鬆弛劑和肉毒桿菌素注射,以提早恢復肢體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謝孟倉強調,患者中風後積極治療,可大幅減緩肢體痙攣導致的失能風險,透過吞嚥訓練能有效提升病人的營養供給,只要秉持正向心態面對,儘早接受完善的治療計畫,仍有機會恢復自理能力。


# 首圖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3旬OL打呼睡不飽! 上呼吸道重建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
▸【下班聊健康】不想毛手毛腳!除毛大小事專家解迷思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