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在養育發展遲緩、過動、特殊需求等孩子時,絕大部分家長常不知如何教養,情緒失控時,就嚴厲打罵。衛福部統計,我國113年共有6080起家內受虐兒少案件,其中過動、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者占近2成,另外,這類青少年也可能成為施暴者,對長輩作出暴力行為。
▲我國特殊需求兒少概況。(圖/衛福部提供)
特殊需求兒少受虐問題嚴重 2成受虐兒少有發展遲緩或過動症
衛生福利部今(4月25日)舉辦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我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近10%,只有2%接受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2024年我國家庭內受虐兒少案件中,社工調查有過動、發展遲緩者占整體受虐兒少個案近2成。
張秀鴛表示,每位孩子都有著不同特質,只要盡早發現,持續接受治療,妥善運用資源,如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社區療育服務單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等,特殊需求兒童也能與一般孩子一樣的未來。
特殊需求兒少受虐風險高 長大後也可能成為施暴者
只可惜,在兒少保護實務工作中,常見家長不願面對兒少特殊狀況,或對發展遲緩、特殊身心狀況不理解,在孩子無法達成期待,或是出現偏差行為時,家長習慣以打罵等方式管教,讓親子關係更為緊張。發展遲緩、特殊身心等孩子容易成為家內受虐者,但長大後,也可能變成施暴者。
衛福部2024年研究結果,對長輩作出暴力行為的未成年施暴者中,近7成為特殊身心狀況,主要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22.7%、泛自閉症障礙者17.8%,情緒障礙及妥瑞氏症各占4.4%、憂鬱症3.1%、注意力不集中(ADD)2.7%、其他(含有自殺意念或行為)44.9%。
▲愛虐兒少中,有特殊需求者近2成。(圖/衛福部提供)
特殊需求兒少教養成難題? 專家教你4招建立良好親師溝通與親子關係
如何照顧、教養特殊需求兒少,確實是家長的一大難題,張秀鴛以ADHD學童為例,幾乎每個家長在接到師長電話時,總是心驚膽跳,擔心孩子又闖禍,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與挫折。
台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提出4大建議,包括「與學校建立互信和溝通基礎」、「參與並支持孩子學校生活」、「共同處理校園衝突與困難情境」、「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生活習慣和社會技巧」。
顏瑞隆表示,家長、學校端應保持溝通管道,雙方了解孩子狀況及如何因應,適時銜接特教資源;家長除了關心孩子課業狀況,更應重視人際關係、情緒處理,瞭解孩子做出特定行為的背後意圖;每天都要有「親子小時光」,教導孩子如何與人互動,了解並接納自己。
▲家外安置兒少中,特殊需求兒少近3成。(圖/衛福部提供)
別讓孩子錯過黃金治療期! 醫師示警:發展遲緩、過動症應及早診斷
「國內仍有許多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尚未接受評估或療育。」張秀鴛說,我國6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通報數為4.3%,但實際接受療育者僅2.7%。6歲以下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近10%,卻只有2%接受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
「別讓孩子困在症狀中」張秀鴛呼籲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發育遲緩,行為異常時,就應陪同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接受早療,並透過相關資源,尋求協助。
# 首圖來源/衛福部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神經疼痛別忍!很多病都會神經疼痛 補硒翻轉疼痛人生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