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發現愈來愈多塑膠微粒 恐是導致失智症的元凶?

6691
陳如頤 報導
大腦中發現愈來愈多塑膠微粒 恐是導致失智症的元凶?

【NOW健康 編譯組/綜合外電報導】今年2月,專業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刊登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塑膠微粒會隨著血液進入大腦,造成健康危害。


驚人發現! 最新研究:人腦中塑膠微粒含量8年增50%


由新墨西哥州大學(UNM)毒理學家坎彭(Matthew Campen)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塑膠侵入人體組織的情況。在2月公布的研究報告,主要是追蹤長度介於0.5毫米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的塑膠微粒與奈米塑膠微粒。


研究團隊分析了2016年過世的28名死者以及2024年逝世的24名死者的大腦、肝臟和腎臟等器官樣本,結果發現2024年死者體內的塑膠微粒尺寸更小,而且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增加了50%。


坎彭表示,研究人員在人體組織中發現的塑膠微粒,主要來自於多年前的廢物,並隨著時間的累積而風化。例如,這些死者體內的聚乙烯含量相當高,這是1960年代生產的主要塑膠類型,多半用於塑膠袋以及食品、飲料包裝,占塑膠總量的75%。但是,用於水瓶的塑膠含量比較少,水瓶是在1990年代才開始流行的。


失智症與塑膠微粒恐有關聯? 研究:失智患者大腦塑膠含量高出正常人3至5倍


這次研究值得關注的重點之一是,數據顯示正常大腦的塑膠濃度,比肝臟和腎臟的塑膠濃度高出7至30倍。科學家在2024年過世的24名死者的大腦樣本中發現的塑膠微粒濃度中位數,接近每公克5,000微克。換算之後,大約是每個大腦含有7公克塑膠微粒,相當於5個礦泉水瓶蓋。


此外,科學家也研究了12位被診斷為失智症的已故患者的大腦,結果發現他們的大腦中含有的塑膠微粒是正常大腦的3至5倍。


研究人員指出,或許是因為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管與腦之間的障壁,阻止某些物質經由血液進入大腦)更具有滲透性,因此清除毒素的能力較弱。換句話說,塑膠微粒有可能是失智症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大腦塑化危機? 科學家追蹤微塑膠與失智、帕金森氏症及記憶力退化的關聯


目前科學界尚無法證明微塑膠會導致失智,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確定大腦中的塑膠微粒究竟會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坎彭的團隊已開始研究大腦不同部位的組織切片,希望能釐清某些大腦部位的微塑膠濃度是否更高,是否與帕金森氏症或是記憶力下降等問題有因果關係。


雖然這不是研究人員首次在大腦中發現塑膠微粒,但是坎彭的研究表明,塑膠微粒已經進入了大腦的前額葉皮質。2024年,另一組研究人員在嗅球(olfactory bulb)中發現了塑膠微粒,嗅球是大腦處理氣味的結構。在他們研究的15個大腦中,有8個大腦含有塑膠微粒。


先前有科學家利用小白鼠,研究塑膠微粒對大腦的影響,結果發現了令人不安的現象。美國羅斯大學與羅德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研究,讓小白鼠喝下摻有聚苯乙烯微粒的水。在3週內,小白鼠的認知行為就出現變化,其中包括與阿茲海默症早期症狀相似的腦部變化。


更小的威脅!研究揭示人體內塑膠微粒遠比想像小 恐更容易入侵器官


坎彭研究團隊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比其他科學家所描述的任何東西都要小得多,這或許可以解釋這些微粒為何能突破人類身體的屏障進入人體器官。科學家推測,這些塑膠微粒很有可能是隨著膳食脂肪(dietary fats)進入人體。至於肝臟和腎臟中的塑膠微粒濃度較低,或許是因為這些器官具有清除廢物的功能。


近年來,愈來愈多研究凸顯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影響。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在人類睪丸和胎盤中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其他科學家也在血液、精液、母乳,甚至在嬰兒的初次糞便中發現了塑膠微粒。


性科學家啟動塑膠微粒與疾病關聯研究 心臟病、生育問題、多發性硬化症成下波焦點


今年1月公布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的存在使得具有抗生素抗藥性的細菌傳播力增加了200倍。眾所周知,塑膠可以作為細菌之間交換遺傳物質的載體。


科學家認為,塑膠中的某些化學物質,如鄰苯二甲酸鹽、雙酚A與阻燃劑,會危害人體健康。坎彭研究團隊的下一步便是探究塑膠微粒濃度與特定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生育問題和多發性硬化症)之間的關聯。(編譯:吳凱琳)


核稿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