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理解力變差提高孤獨感 影響大腦功能恐增失智風險

7381
編輯部 整理報導
語言理解力變差提高孤獨感 影響大腦功能恐增失智風險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人口老化,獨居老人愈來愈多,許多研究指出,孤獨長者死亡率較高,容易罹患高齡憂鬱症。國衛院最新研究進一步證實,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老年人大腦組織可能已經出類似失智早期的變化。


孤獨感對長者心理情緒、免疫系統造成威脅 甚至增加失智風險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緒文表示,孤獨感定義為「社交需求未被滿足」,歷經生命歷程改變,包括退休、兒女離巢、親朋好友過世等,年長者的孤獨感更為嚴重,被喻為「高齡社會隱形危機」,研究證實,這對長者心理情緒、免疫系統造成威脅,甚至影響大腦功能,增加失智風險。


黃緒文指出,語言能力是人類社會互動基礎,高齡者通常擁有較多詞彙量,但即時理解語言的能力,常因老化而變差,且因孤獨感,讓功能更加退化,為此,國衛院研究團隊招募50多位平均年齡約66歲健康長者,研究其理解語言能力,與理解過程中腦波變化。


受試者在分類詞彙時 監測其腦波「N400」訊號量的表現差異


研究團隊將語言分為典型詞彙、非典型詞彙及錯誤詞彙,長者聽到某一判斷類別時,要決定團隊提供的語詞,是否歸類於該類別,同時監測腦波變化。例如,在家用電器類別,「電視」屬於典型詞彙,「熨斗」屬於非典型詞彙(不在一般常用家電用品中),「貢丸」則是錯誤詞彙(並非家電用品)。


在受試者分類詞彙時,團隊成員監測其腦波訊號「N400」,訊號表現量愈大,代表長者認為該詞彙愈難理解。如果認知功能正常,聽到3種詞彙時,N400表現量將出現很大差別。


舉例來說,長者聽到貢丸時,N400表現量應該最大,聽到電視,表現量最小,熨斗則表現量居中。但這項研究卻發現,高孤獨感長者在400毫秒正常反應時間內,聽到3種詞彙N400訊號表現量差異不大。


研究建議將孤獨感視為重要的認知退化風險因子 納入常規評估


許多研究均發現,典型詞彙、非典型詞彙及錯誤詞彙所造成的N400腦波特徵,可作為早期失智症患者的重要神經指標,黃緒文說明,這意味著高孤獨感老年人大腦中已發生類似失智症早期變化,但外觀行為正常,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


語言理解力下滑,可能提高孤獨感,黃緒文分析,從研究結果看來,高度孤獨感的老年人雖可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表達,但需較長時間才能區分,以致於在社交時因為理解錯誤,作出不適當的反應,以致場面尷尬。如果這類情況經常發生,容易讓長者害怕社交,陷入惡性循環。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與長照機構將孤獨感視為重要的認知退化風險因子,納入常規評估,並設計語言訓課程、提高社交介入,例如,透過團體討論、主題式語言練習,讓長者維持語言能力與社交參與,進一步延緩認知老化、提升生活品質。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失效別放棄 精準治療新觀念助延命
▸肥胖、負重恐傷脊椎引發「神經根疼痛」 醫揭治療趨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