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提升,坊間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觀念,讓許多人誤以為「不吃飯,只吃肉和菜」是預防慢性疾病及體重控制的最佳方式。董氏基金會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指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增加蛋白質與脂肪比例的飲食方式,短期內可能對血糖控制或體重管理有幫助,但若長期執行不當,容易造成蔬果攝取不足、膳食纖維缺乏,及影響大腦能量供應。要維持健康的重點不在於「少吃碳水化合物」,而是「吃對碳水化合物」才是長久之道。
▲研究顯示,攝取過多或過少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提高死亡風險,而最理想的攝取比例約為總熱量的50%~55%。(圖/董氏基金會提供)
研究:攝取過多或過少碳水化合物 都可能提高死亡風險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說明2018年《刺胳針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項研究,追蹤超過 1.5 萬名成人長達25年,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與死亡率呈 U 型關係,攝取過多或過少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提高死亡風險,而最理想的攝取比例約為總熱量的50%~55%(如上圖)。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和肌肉運作皆仰賴葡萄糖供應。但攝取過多精製澱粉將影響血糖控制,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提醒選擇適量富含膳食纖維、植化素、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全穀類,如糙米、全燕麥、全小麥等,才能有效降低慢性疾病風險。
許惠玉說明2025年《美國醫學會網路公開雜誌JAMA Netw Open》文獻,分析了超過4萬7千名女性33年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全穀雜糧、水果、蔬菜等高品質碳水化合物,最多攝取總熱量55%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31%健康老化的機率,並且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相反地,每多攝取10%總熱量的含糖飲料、甜點、白麵包等精製碳水,會下降13%健康老化的機率。2020年《英國醫學期刊BMJ》研究指出,每周吃2碗以上全穀物與每個月吃少於1碗的人相比,能降低29%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麵條與白飯澱粉含量相近 搭配青菜、豆干和蛋助穩血糖
然而,在日常飲食中,特別是外食時,未必每餐都有糙米或其他全穀類可選擇,此時如何在精製碳水化合物中做出較佳選擇也相當重要。以白飯與麵條為例,雖然兩者的澱粉含量相近,但製作方式與搭配習慣的不同,會對血糖產生顯著影響。白飯僅經蒸煮,保留原型穀物的特性,食用時常與蔬菜、豆製品、蛋或肉類等一起搭配,有助於延緩血糖上升。
相較之下,麵條多以粉狀原料製成,經過多次加工,糊化程度較高,升糖速度也更快,且常見的中式乾麵、麻醬麵或炸醬麵,搭配高油高鈉醬料,長期攝取較多的飽和脂肪(如豬油、肉燥等),會促進身體發炎反應,並降低組織利用血糖的能力。而麵食搭配蔬菜的比例也偏低,更容易使餐後血糖下降速度變慢。
因此,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建議民眾在食用麵食時,應減少過多醬料或肉燥的使用,並主動搭配燙青菜、豆干或水煮蛋,補足膳食纖維與蛋白質攝取,有助於穩定血糖,維持營養均衡。
此外,許惠玉主任也提醒市面上標榜「米線」、「米粉」的產品,名稱雖含「米」,但實際原料可能混入許多樹薯粉、玉米粉等精製澱粉來源,建議選購時應仔細查看成分標示。另一方面,許多民眾認為五穀粉有益健康,但市售五穀粉通常經過研磨,使澱粉結構被破壞,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反而可能讓血糖上升更快,也不宜過量食用。
降低代謝症候群上身 碳水食物聰明吃掌握進食4大關鍵
董氏基金會提醒,根據衛福部最新營養調查,45至64歲國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達42%,65歲以上更高達58.9%。預防慢性病不是刻意少吃飯,學會聰明吃碳水化合物並建立均衡飲食習慣,才能長命也好命!進食應注意以下事項:
1.選擇未精製的穀物雜糧類:如糙米、黑米、燕麥、地瓜、南瓜、玉米等,減少精製澱粉攝取如甜點、白飯、白麵等。未精製的穀物雜糧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 B 群、鎂及植化素等,不僅能幫助穩定血糖,還能降低發炎反應,並提高飽足感,有助於體重控制。
2.攝取蛋白質的優先順序:依序為豆類及其製品(如:毛豆、傳統豆腐、豆干)>魚類與海鮮>蛋類>禽肉(白肉) >畜肉(紅肉)。
3.攝取多樣各色蔬菜與水果:以「吃菜配飯」搭配原則,每天至少攝取蔬菜3小碟、水果2拳頭,且不可用水果取代蔬菜。
4.避開高飽和脂肪食物如人造奶油等。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參考文獻】
▸Seidelmann, S. B., Claggett, B., Cheng, S., Henglin, M., Shah, A., Steffen, L. M., ... & Solomon, S. D. (2018).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3(9), e419-e428. Hu, Y., Ding, M., Sampson, L., Willett, W. C., Manson, J. E., Wang, M., Rosner, B., Hu, F. B., & Sun, Q. (2020). 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70, m2206.
▸Ardisson Korat AV, Duscova E, Shea MK, Jacques PF, Sebastiani P, Wang M, Mahdavi S, Eliassen AH, Willett WC, Sun Q.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ealthy Aging in Women. JAMA Netw Open. 2025 May 1;8(5):e2511056.
▸Trouwborst, I., Bowser, S. M., Goossens, G. H., & Blaak, E. E. (2018). Ectopic Fat Accumulation in Distinct Insulin Resistant Phenotypes; Targets for Personalized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5, 77. https://doi.org/10.3389/fnut.2018.0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