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4歲小安情緒不穩,個性浮躁,玩積木時,如果傾倒,就放聲大哭,畫畫時常失去耐性,隨手亂塗。在家長陪同下就醫,發展篩檢報告出現異常,轉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經多科別完整評估後,找出原因,原為嚴重視差,造成立體視覺障礙,手眼協調能力變差。
「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滿週年 累積逾40萬人次
國健署自113年7月1日起推行「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針對未滿7歲兒童,除了原有的7次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外,另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迄今累積逾40萬人次,發現逾2.5萬名兒童疑似發展遲緩,另有6.3萬人次持續回診追蹤,由醫師提供衛教。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7歲之前為幼兒重要發育階段,3歲前更是關鍵黃金療育期,為此,推動「全面優化兒少醫療照護」、「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眾多醫師接受標準化篩檢工具訓練,協助孩子走在正常發展軌道,不漏接每個孩子。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說,「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方案」加碼提供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針對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等4大面向進行篩檢。
截至114年6月底,全國1200多家醫療機構、2600多位兒科、家醫科及幼兒專責醫師參與這項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總計完成40萬2594人次篩檢,其中31萬3825人次通過篩檢,2萬5499人次疑似發展異常,轉介至全國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評估醫院。另有6萬3270人次需接受衛教,持續回診追蹤,確認發展狀況。
掌握兒童發展狀況及早發現異常 可透過3大關鍵步驟
台北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表示,欲掌握兒童發展狀況,及早發現異常,需醫護人員及家長通力合作,國健署製作《從兒童發展篩檢到聯合評估:家長指南》懶人包,家長熟讀後,可透過「監測、篩檢、評估」等3大關鍵步驟,讓孩子於關鍵黃金療育期妥善接受治療。
1.平時觀察:提醒家長平時運用《兒童健康手冊》觀察與記錄孩子的發展情形,藉由簡單問題,判斷是否需進一步注意。
2.按時篩檢:依據「未滿7歲兒童6次發展篩檢服務」時程(6個月至未滿7歲),家長可透過掃描QR code,查詢鄰近的篩檢服務院所。
3.異常及早評估:篩檢醫師若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異常,協助開立轉診單,轉介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由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醫師進行初步評估。如確定多重發展遲緩,該中心之跨專業團隊(醫師及治療師)進行聯合評估,並依據評估結果安排後續療育或追蹤。
按時篩檢到異常評估「逆轉」發展遲緩 改變孩子人生
以小安為例,外觀看似正常,但情緒起伏較大,學習過程容易失控,走路常跌倒。經醫師發展篩檢,初步判定「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上表現落後,雖語言與社交發展正常,卻在單腳跳、剪紙與畫圖等項目未過關。
醫師協助轉介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透過多科別完整評估後發現,除了動作發展遲緩,小安患有嚴重視差,造成立體視覺障礙,以致空間感、手眼協調能力較差,而這些發展困難就被誤認為情緒或注意力等問題。
在接受視力矯正、職能治療與物理治療後,小安情緒穩定許多,逐步完成畫圖與積木拼圖的活動,成功「逆轉」發展困境。
吳昭軍強調,現有88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評估醫院不得限制聯合評估掛號名額,必須讓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在被發現有疑慮後的30天內掛號成功,而初評者則在45個工作天獲得報告書。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UCC如何緩解急診壅塞? 假日急症中心輕症分流助改善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