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感恩慈濟的師公上人,還有捐髓給我的恩人,賜給我新的人生。」來自越南的白仲登輝,一見到捐髓者楊先生,立即下跪,並緊抱其大腿,淚流滿面。楊先生則說,看到白小弟身體很壯、很健康,除了開心,更覺萬分感動。
慈濟於1993年建立骨髓資料庫 非親屬間造血幹細胞捐贈、移植難度高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今舉辦「0到7000從台灣到全球.見證生命奇蹟」髓緣記者會。血液醫學會理事長柯博升表示,非親屬間造血幹細胞的捐贈、移植,難度相當高,就算是親屬家人,大約只有5至6成的親屬點頭願意捐贈骨髓。
柯博升說,慈濟於1993年建立骨髓資料庫,志工們得說服捐贈者幫助不認識的人,這是多麼辛苦的事。這20幾年來,慈濟幹細胞非親屬骨髓移植已成為所有異體骨髓捐贈者最重要的來源,其成功率甚至高於親屬間移植,希望更多民眾願意驗血來擴充骨髓庫,幫助更多的生命和家庭。
32年來舉辦3381場驗血建檔活動 迄今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達7000人
花蓮慈濟醫院於1993年10月20日成立慈濟骨髓資料庫,初期勸募建檔及讓配對成功者同意捐髓,過程確實艱辛,仰賴慈濟志工的奔走與愛心和毅力,說明以及化解對骨髓捐贈的種種誤解。從第1位捐贈者開始,歷時8年7個月,才累積到第500位捐贈者。2002年啟用周邊血幹細胞蒐集,提升捐贈者意願,以每3年完成千例的速度穩定成長。
為了宣導「捐骨髓救人」,慈濟每年動員上萬人次志工,在全台各縣市各鄉鎮,不定點不定時的舉辦驗血建檔活動,32年來舉辦3381場驗血建檔活動,迄今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達7000人,花蓮慈濟醫院長林欣榮說,該中心連續3次獲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進階認證,在亞洲、全球配對率具有關鍵地位與貢獻。
陌生人間的救命之情,訴說不盡的感人故事,有父子檔、母女檔、夫妻檔、第二代接續捐髓者。其中350位勇者捐贈2次,超過400人為了拯救同一位病人,再度捐出淋巴球延續生命,另有30人多年後配對成功,重新投入捐贈行列。林欣榮說,7000例不只是數字,更是7000次生命重生的希望、7000位陌生人願意為他人無私付出的真實記錄。
白小弟弟就是最佳見證者,8歲確診血癌,反覆發作,所幸在越南演講的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李啟誠的協助下,在台灣配對到適合的骨髓,2020年跨海到花蓮慈濟接受骨髓移植,經過1年2個月治療,終於恢復健康。
以往捐骨髓被視為「抽龍骨」 慈濟勸募建立起全世界數一數二骨髓資料庫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表示,7000例代表7000個家庭重拾希望、迎向新生的真實見證。最重要且感動人心的,捐贈者多數不認識受贈者,但卻願意為一位陌生人承擔捐贈時的不便。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以往捐骨髓被視為「抽龍骨」,令人感到恐懼,意願極低,但在慈濟努力勸募下,建立起全世界數一數二骨髓資料庫,令人欽佩。台灣每年約1300人接受骨髓或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費用超過百萬元,如沒有善心人士捐贈骨髓,即使再多的醫療預算也無法進行移植。
過去健保對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給付,比照捐血或輸血技術計價,每次僅給付約1000至2000元。近期健保共擬會通過調整方案,預計將周邊血幹細胞移植的給付費用提高至與骨髓移植相當,整體療程給付可望提升至1至2萬元。石崇良說,最快9月1日生效,透過大幅調整給付金額,讓醫療人員獲得合理報酬與支持。
# 首圖來源/花蓮慈濟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