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檢出重金屬惹議 消基會釐清難「零檢出」留意超標

2776
楊芷晴 報導
枸杞檢出重金屬惹議 消基會釐清難「零檢出」留意超標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近年來養生文化盛行,從保健食品、中藥材到天然草本飲品,逐漸融入國人日常。日前一則新聞檢驗報告指出,市售枸杞等產品「檢出」重金屬殘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由於部分消費者誤以為該訊息出自消基會,消基會特別澄清,該報告並非由本會發佈。此報導造成社會震驚,然而社會大眾在面對重金屬殘留議題時,仍須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目前也引發專家學者對中藥材的安全性與把關制度進行廣泛的檢討。


重金屬鎘、鉛、砷及汞廣泛存在自然界中 中藥材與蔬果很難「零檢出」


關於中藥材與蔬果中檢出重金屬的新聞,引發消費者對食品與藥材安全的疑慮。重金屬如鎘(Cd)、鉛(Pb)、砷(As)及汞(Hg),其實是自然界土壤中原本就存在的元素,並非全然來自污染,但人為活動確實會加劇其在環境中的累積與影響。


中藥材常為多年生植物,或栽種於特定地理環境下,其根系長期深入土壤。因為重金屬原本就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這些元素是地殼的一部分,存在於土壤、岩石、水體與空氣中,透過風化、降雨與地下水滲流等自然過程,進入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研究顯示,包括大氣沉降、灌溉水源與施肥方式,皆是藥材與蔬果中檢出重金屬的重要因素。


學界普遍認為,「完全不含重金屬」是不切實際的期待。這並非業者管理不善或產品本身有問題,由於植物會從環境中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因此即使是在未受污染的地區栽種,任何作物——包括中藥材、蔬菜、水果與穀類等——或多或少都會含有微量的重金屬,這部分被稱為「背景值」,這是一種自然現象,而非品質瑕疵。「檢出」不等於「超標」,更不等於「有害」。


食安管理標準根據安全範圍和人體耐受設計 應注意重金屬是否「超標」


食品與藥品安全的管理標準,是根據大量毒理研究與人體耐受量設計的。國際機構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各國食藥監管單位,包括我國衛福部,皆有針對不同品項與用途,訂定重金屬容許量。例如鉛與鎘,在不同的作物與劑型中都有明確的標準值。只要檢測結果低於這些標準,表示產品在正常使用下對人體健康的風險極低。


因此,評估一項商品是否安全,應著重於「含量是否在安全範圍內」、「長期攝取是否超過人體耐受上限」,而非單看是否檢出重金屬。


此外,如本次枸杞測試來看,乾果含水率應有一定範圍,所以應註記強調目前標準為乾重標準,如為鮮重測定,亦應依照乾燥率換算比對,以免滋生誤會。


消基會針對消費者、政府和業者三方面 提出正確觀念及檢驗把關建議


【對消費者的建議】:正確認識「重金屬」


中藥材與蔬果在天然無污染的環境中成長,仍會有重金屬,而一般消費者不太可能因一次性食用少量中藥材而急性中毒。


消費者在閱讀報導或檢驗數據時,須注意重金屬是否「超標」而非「零檢出」,應建立正確觀念,避免過度恐慌,也不要陷入「零檢出」迷思,才能真正掌握產品安全的核心原則。


【對政府的建議】:責任不可迴避


1.適時修訂檢驗標準


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或歐盟標準,適時調整重金屬容許量。


2.邊境把關與市場抽檢


▸邊境檢驗:對進口高風險作物加強批次檢驗。


▸市場稽查:強化通路商與網購平台的責任,要求下架不合格產品。


對業界的建議:建立自律管理及推動轉型


1.進口商與通路商


▸自律檢驗:不應僅依賴政府抽檢,而應定期委託第三方實驗室檢驗。


2.中藥產業的轉型契機


▸推動安全品牌:強調「通過各項檢驗合格」作為行銷訴求。


中藥材含重金屬的問題,牽涉到對重金屬正確的認識、安全制度的建立、消費教育與產業責任。唯有政府妥適制訂法規、業界自律、消費者有正確認識,才能真正實現「安心養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心絞痛不只大血管阻塞?認識CMD心臟危機
▸2025/9/20(六)免費健康講座線上報名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