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日常走路、長時間站立或運動時,經常出現足部疼痛、膝關節痠痛或腰背不適,活動中容易發生足踝扭傷、耐力下降,這些症狀並非全因老化,而常與足部承重結構及鞋墊支撐系統有關。
長期承受足底不適未改善 恐導致關節過度磨損及足底壓力疼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林書宇的臨床觀察,許多民眾長期承受足底不適卻缺乏專業介入,最終可能導致代償性姿勢改變、關節過度磨損,甚至進一步影響日常功能與活動耐力,而透過足型檢測與足底壓力分析,使用客製化鞋墊能有效分散壓力、緩解疼痛,並具備預防長期累積性傷害的效果。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復健科葉圜叡主任分享案例,55歲的李老師熱愛教學,但近年卻因腳跟劇痛,上課站不到5分鐘就想坐下,原以為是年紀大,沒想到問題竟出在「足弓塌陷」與鞋子支撐不當,導致足底壓力失衡,引發典型足底筋膜炎。經專業治療師先進行動態足壓檢測,分析其足底受力狀況,再量身打造「動態支撐吸震型」鞋墊,配合日常伸展與習慣調整治療,4週後完全改善。李老師開心表示:「早知道可以解決,真的不用白忍這麼久。」此後,李老師不僅恢復教學,全身的活動力也明顯提升。
民眾常誤認有軟墊就能良好支撐 建議經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評估
「我以為選有足弓軟墊的鞋就夠了,怎麼越穿越痛?」許多民眾認為「舒適」等於「正確支撐」,結果反而造成更多問題。林書宇職能治療師表示,若僅依賴一般市售鞋墊,無法針對個人足型設計,往往難以提供足夠支撐或壓力分散,久而久之可能導致下肢力學鏈的改變,進而引發膝關節、髖關節乃至腰椎的慢性疼痛,讓原本局部的腳痛變成全身連鎖疼痛,越穿越傷。
目前臺北醫院復健科提供的動態客製化鞋墊,包括:動態支撐機能型、動態支撐轉力型以及動態支撐吸震型,皆通過 SGS 檢測,具防臭抗菌特性,依據不同臨床需求選用由醫師及治療師協同評估,以確保功能適配與舒適性。常見因扁平足、足弓塌陷、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足踝不穩或反覆扭傷等問題而求診,以及許多如健走、登山、球類運動者從事休閒或競技性運動的族群,皆受益於客制化鞋墊的介入。
實證顯示專業鞋墊可改善結構與功能 日常照護與保養足部5原則
林書宇職能治療師提出鞋墊挑選與足部保養5原則如下:
1.選鞋有撐:避免軟底或無支撐的平底鞋、拖鞋。
2.每日伸展:每日做足弓伸展與足底滾筒按摩。
3.三十活動:避免久站不動,每30至40分鐘起身活動促進循環。
4.控制體重:減少腳底長期過度壓力。
5.疼痛就醫:長期反覆腳痛、膝痛者,盡早就醫檢查。
2024年一項針對兒童柔性扁平足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即指出,足部矯正鞋墊可顯著改善側位距舟–第一跖骨角與側位距跟角等關鍵參數,研究證實矯正鞋墊不只能舒緩疼痛,還能改善足弓結構、提升跑跳能力,對於成長中的兒童更是重要。
葉圜叡主任提醒,若有上述症狀的成人或兒童,盡早檢查足型與步態,透過專業醫師、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的評估與適切鞋墊之結合,能在非侵入性介入下有效改善步態、矯正足底壓力、延緩關節退化進程,並協助建立正確姿勢與良好運動表現,別再忍受腳痛拖垮生活節奏。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心絞痛不只大血管阻塞?認識CMD心臟危機
▸2025/9/20(六)免費健康講座線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