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以上國人逾1成有憂鬱傾向 心理師教你6步驟緩解

2728
吳思奕 報導
12歲以上國人逾1成有憂鬱傾向 心理師教你6步驟緩解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你是否曾有過只想1人獨處的時刻呢?感到自責、反覆思考問題所在,卻猶豫不決、難以下定論,最後陷入絕望、否定自己、否定未來,甚至否定整個世界,其實這些都是憂鬱的前兆和表徵。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的統計,12歲以上之國人約有11.1%有憂鬱傾向,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出現部分憂鬱症狀,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預估,在2030年時,憂鬱症將超越癌症成為人類「失能」最大的健康殺手。


憂鬱非短暫情緒波動 長期壓力累積才是主因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許峻維表示,憂鬱並非1時情緒的波動,而是源自長期壓力累積的結果,這些壓力可能來自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像是學生時期的考試壓力或同儕壓力、成年時期的工作壓力或伴侶壓力、中年時期的更年壓力和傳承壓力、老年時期的孤獨與死亡焦慮等。當這些壓力沒有獲得緩解,就可能逐漸演變為憂鬱情緒,最終形成憂鬱症


陽光開朗≠沒憂鬱症 微笑型憂鬱需長時相處才能察覺


至於憂鬱的表現其實並非多數人想像中那樣明顯,常見的徵兆可能為容易煩躁、疲倦與沒動力。而所謂的微笑型憂鬱則是指表面看似一切正常,甚至形象陽光開朗,但其內心卻承受巨大的情緒壓力。要在長時間與其相處後才會發現他們容易情緒低落、失去愉悅感、容易恍神、強烈的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甚至有自傷或自殺的想法,另外也常伴隨食慾、睡眠品質下降的情形。


科技剝奪慢活、彈性的權利 AI壓縮人們被需要的感受


許峻維指出,憂鬱人口持續上升的原因可能與科技帶來的立即性與便利性有關(如:立即獲得資訊、立即滿足需求、有網路隨時隨地搜尋)。雖然科技表面上看似能夠減輕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但卻間接剝奪慢活、保持彈性的權利、增加不合理的比較、增加盲目追求目標的可能。此外,手機遊戲、交友軟體也可能剝奪問題處理、人際技巧的訓練機會,導致現代人壓力源增加,壓力因應技巧下降。加上AI的興起,更壓縮了人們被需要的感受,對於自身存在的意義產生疑問。


憂鬱症警訊 持續2週以上且大部分時間感到憂鬱


在日常生活中,適度的情緒波動是人類正常的心理反應,但當情緒無法控制或是已經影響生活時,我們該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呢?許峻維說,首先應該區分「情緒」與「情緒困擾」的差異,情緒具有功能性,而且會隨情境改變而調整,如:悲傷時做決定比較不會有偏見、較能慎重且公平,憤怒時可以讓我們勇於挑戰困難或嘗試未知,適度焦慮會讓我們有所準備並表現得更好,開心時讓我們更有創造力及認知彈性,適當的情緒確實能為生活增添不少色彩。但所謂的情緒困擾通常不符合當下情境,當前述憂鬱症狀持續2週以上、佔1整天大部分時間、周遭的人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覺得苦惱、或影響交友及工作表現時,此時便會建議尋求身心科協助。


緩解憂鬱6步驟 動起來、提升控制感、有氧運動都是關鍵


解憂步驟1:先動起來


將感興趣的事情拆解成幾個動作(如:拿湯匙吃布丁、走去咖啡廳買咖啡),從簡單到困難,1步1步完成,每個步驟完成後立即獎勵自己。或做簡單但不習慣的動作(如:顛腳走路、以非慣用手拿湯匙吃飯),並立即獎勵自己。


解憂步驟2:提升控制感


安排1項中等難度的任(如:整理房間、打掃家裡、看幾頁小說),需要花些毅力才能完成,靠1己之力完成任務,並立即獎勵自己。需避免安排需要思考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解憂步驟3:訓練血清素與催產素分泌


試著回顧朋友或家人的合照、看1部令人感動的影片、跟熟悉的人眼神接觸、觸碰自己或輕拍自己。如果可以,試著觸碰他人、擁抱朋友或家人。


解憂步驟4:放鬆練習


試著在2次呼吸後閉氣,直到第1個想呼吸的念頭時恢復自然的呼吸,避免過度憋氣(下1口氣會很喘),持續練習以增加閉氣時間,建議練習到閉氣20秒,以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緩解疲倦、恢復精神。


解憂步驟5:維持規律生活及有氧運動


這是最常見的建議,也是容易且有效的方式,適度的中強度有氧運動30分鐘(如:慢跑、快走、伸展操等)可增加腦血氧量、增加腦內啡、促進副交感神經。


解憂步驟6:尋求專業協助


可以撥打諮詢專線,如:1925(安心專線)、1980(張老師)以及(02)26482121轉3606(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等,尋求協助。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皮膚病是體內老廢物質代謝出狀況 中醫治療掌握4要點
▸洗頭大把掉髮別慌! 中醫揭落髮與壓力、氣血不足有關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