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逾4成長者自評健康狀況差 憂鬱比例隨著年齡增加

2886
吳思奕 報導
台灣逾4成長者自評健康狀況差 憂鬱比例隨著年齡增加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的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41.11%認為自己健康狀況不好;9.11%的長者獨居;4.39%經常感覺沒有伴(孤獨);6.5%經常「感到緊張、不安或煩躁」、5.4%經常「感到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5.34%「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4.78%「無法停止或控制憂鬱」。調查也指出,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出現憂鬱傾向的比例增加,其中又以「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樂趣」增加的幅度最大,達2.07%。


醫學期刊指出 社會連結與支持是預防憂鬱關鍵


研究指出,社會連結、社會支持和個人對社會環境的敏感性是幸福感和預防憂鬱症的重要因素(美國精神醫學期刊, 2023)。為因應老年人口增加及相關心理健康問題逐年攀升的趨勢,積極傳遞社會連結與支持已成為預防老年憂鬱症的重要策略。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攜手推動老年憂鬱防治,今年再度與葉天倫導演合作,邀請榮獲雙金終身成就獎的國民阿嬤陳淑芳、《突破:三千米的勇氣》電影主角范逸臣、運動型藝人黃沐妍(小豬)一同為公益演出。


2部短片分別由范逸臣、黃沐妍出演,在劇中偶遇正處於負向、憂鬱、低落期的長者。他們透過看似平凡的談話,主動關懷與傾聽陪伴,讓由陳淑芳、鍾倫理飾演的長者敞開心房,說出內心的憂慮,道出深埋心中的失落、孤獨、遺憾與自責等情緒。短片已於日前開拍,目前正處於剪輯階段。


老年憂鬱症3大警訊 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提醒,老年憂鬱症的特點為大多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包括「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3大警訊,而些警訊容易被誤以為是內外科疾病或老化現象,因而錯失治療機會。葉雅馨呼籲,民眾應主動關懷身邊長者,引導他們說出心中的感受,不論是開心的或難過,都能讓情緒有個出口。


此外,若發現年長者出現持續2週以上的憂鬱症狀,如: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睡眠與食慾改變、無價值感、疲倦無力等,且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超出自身或家人的應對能力時,建議主動協助長者尋求相關專業資源。前述2部宣導片預計將於2025年11月26日首映,民眾可至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的Youtube觀看,一同陪伴長者、守護心理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擺脫坐骨神經痛新選擇 微創脊椎內視鏡手術成患者首選
▸老花近視雷射看遠看近都清晰 醫師分析手術方式及原理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