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高血壓、高血脂與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常被稱為「沉默的健康殺手」,能在無明顯症狀下對心臟、腦部及腎臟造成傷害。為提升全民心血管保健意識,東生華製藥於10月初舉辦「健康公益講座:專家解密心血管保健 守護愛不漏拍!」。本次講座邀請了三位臨床專家: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朱昱誠、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及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任詹超舜,分別以「高血壓多重併發風險管理」、「高血脂危險因子解析」及「心絞痛與CMD心臟危機」等主題,深入剖析現代人常見的健康殺手,並帶來預防與治療的新趨勢。講座獲得現場民眾熱烈迴響。
高血壓是「沉默殺手」! 悄悄損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功能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朱昱誠指出,高血壓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往往在沒有明顯症狀時,就已悄悄損害心臟、腦部與腎臟功能。即使血壓異常高,病人未必會感到不舒服,等到出現症狀時,通常都已相當嚴重。若長期沒有控制,高血壓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持續壓力,導致動脈硬化、血管彈性下降,最終可能引發中風、心肌梗塞或腎臟衰竭等重大併發症。據統計,高血壓患者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7到8倍,心肌梗塞風險2.5到4倍,而心衰竭風險則高達5到7倍。
不論有沒有不舒服,都要定期量血壓!朱昱誠醫師強調,除了積極控制血壓(低於130/80mmHg),高血壓治療目標更重要的是預防心血管併發症。對此,他建議建立「居家量測」習慣,以掌握血壓變化。可採用「7-2-2量測法」,即連續7天,早晚各量測2次,每次間隔1至2分鐘取平均值。若多次量到的血壓值都大於130/80mmHg,即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穩定、規律的追蹤方式,能避免誤判與延誤就醫的情形。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朱昱誠提醒,即使沒有不適,也應定期量血壓、落實「7-2-2量測法」,以早期發現異常、預防中風、心肌梗塞與腎臟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圖/東生華製藥提供)
在治療上,朱昱誠醫師說明,除了生活調整(如規律運動、減鹽飲食、戒菸限酒)外,部分患者仍需藥物控制。現行常用藥物包括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與鈣離子阻斷劑(CCB)。臨床研究顯示,含有ACEI+CCB成分的複方藥物,能幫助高風險族群減少約19.6%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此外,ACEI可以調節血壓外,還有額外益處。根據國際研究顯示,ACEI有助於提升咳嗽反射、改善吞嚥功能,進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這項效益已被納入台灣腦中風學會治療指引,對年長患者與中風後照護族群具重要臨床意義。
降血脂不只看壞膽固醇! LDL-C、TG、HDL-C三指標整合評估
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兼健康衛教諮詢中心主任馬文雅分享,血脂中的「壞膽固醇」與「好膽固醇」在體內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若在血管中累積過多,容易導致血管阻塞與動脈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甚至腎衰竭的風險,因此應積極控制於正常範圍。相對地,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則是體內的「血管清道夫」,能將多餘的膽固醇運回肝臟代謝排出,有助於預防動脈硬化與維護心血管健康。
▲耕莘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馬文雅指出,血脂管理不僅要關注「壞膽固醇(LDL-C)」,也應留意三酸甘油酯(TG)與「好膽固醇(HDL-C)」的平衡。透過藥物治療搭配健康飲食、體重控制與運動,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降低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圖/東生華製藥提供)
馬文雅主任解釋,許多人只關注「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LDL-C)」數值,卻忽略三酸甘油酯(TG)異常同樣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抽血檢測中,三酸甘油酯(TG)數值越高,就等於血管裡的油越多。三酸甘油酯(TG)偏高往往伴隨「好膽固醇(HDL-C)」偏低,並與肥胖、糖尿病、脂肪肝及胰島素阻抗高度相關。特別是在生活中攝取過多甜食、精緻糖、含糖飲料或飲酒過量、缺乏運動者,更容易造成TG值上升。對尚未出現心血管事件的族群而言,TG值控制是「初級預防」的關鍵之一,若長期忽視,恐會進一步引發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共病。
至於曾發生過心肌梗塞、中風等事件的患者,則屬於「次級預防」範圍,治療策略需更積極。馬文雅主任解釋:「這類患者的目標不只是維持血脂正常,而是要壓低LDL-C到70mg/dL以下。」目前臨床多使用降脂力道是高強度的statin藥物(如atorvastatin、rosuvastatin),才能穩定動脈斑塊,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死亡與再發風險。這些治療策略已被納入台灣及國際多項臨床指引。
馬文雅主任強調,有效的血脂治療需整合「LDL-C、TG與HDL-C」三項指標,並依據個人風險調整治療策略,同時搭配健康飲食、體重管理與規律運動,才能真正保護血管、延緩動脈硬化進程。
心導管檢查正常仍胸痛?非阻塞型心絞痛 新機轉藥物帶來希望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詹超舜指出,心絞痛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但部分患者接受心導管檢查後,仍反覆出現胸悶、胸痛或呼吸困難,卻未見冠狀動脈明顯阻塞。這種「檢查正常但症狀仍在」的現象,可能是近年被醫學界認定的新型態疾病——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詹超舜指出,部分患者雖心導管檢查正常,仍持續胸痛,可能是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CMD)所致。新型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藥物可改善心肌代謝、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為CMD患者帶來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新選擇。(圖/東生華製藥提供)
詹超舜主任說明,CMD並非大血管堵塞,而是「微血管無法正常擴張」,導致心肌缺氧。由於傳統檢查多針對大型血管,CMD往往難以被察覺,導致患者症狀長期未獲改善。
他進一步指出,CMD的治療選擇有限,傳統心導管手術主要針對大血管病變,對微血管助益有限,因此藥物治療是目前唯一治療手段。近年臨床上新型藥物Ranolazine(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的出現,為CMD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可改善心肌細胞代謝,提升在缺氧下的能量利用效率;臨床研究顯示連續服用約6週即可見症狀改善,不僅生活品質提高,相較於傳統抗心絞痛用藥,晚期鈉離子通道抑制劑不影響心跳、不影響血壓,算是非常安全。
詹超舜主任最後提醒,若民眾仍持續感到胸悶或胸痛,應主動與心臟科醫師討論,評估是否可能為微血管功能障礙所引起。透過早期診斷與新型藥物介入,能讓患者重新掌握心血管健康。
東生華製藥長期重視ESG永續經營,並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3項「良好健康與福祉」,透過舉辦健康公益講座,期望提升病患生活品質,讓專業醫師分享疾病認知、正確用藥觀念、最新治療指引以及預防保健等正確資訊,提供民眾實用的健康知識。
▸追蹤東生華FB訊息不漏接:https://www.facebook.com/tshbiopharm
# 首圖來源/東生華製藥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近視是一種疾病!醫籲兒童近視及早控制 避免高度近視
▸啟動棕色脂肪代謝力 燃燒熱量、控制體重改善血糖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