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乾癬易復發!中醫治療乾癬 調整體質「養肺潤燥」

2942
楊芷晴 報導
入秋乾癬易復發!中醫治療乾癬 調整體質「養肺潤燥」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隨著季節轉換,入秋早晚溫差大,氣候也變得較為乾燥,此即所謂「秋燥」。中醫認為秋季對應人體的「肺」,肺主皮毛,秋燥易傷肺,導致免疫力下降。這不僅可能引發口鼻喉乾澀等呼吸道症狀,惱人的皮膚問題如乾癬,也容易復發。為避免冬天症狀更嚴重,建議在秋季節及早防範,做好養肺潤燥的工作。


乾癬成因複雜!遺傳、壓力、晚睡、飲食不節 都可能導致代謝失衡


聖元中醫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乾癬的成因複雜,除了遺傳因素,工作壓力大、經常晚睡,再加上應酬飲酒、嗜吃蝦蟹等飲食不節,種種因素都可能導致五臟六腑的代謝失去平衡,體內垃圾無法由正常管道排出,改從皮膚表面找出口,就可能形成濕疹、蕁麻疹、汗皰疹,或是治療較麻煩的乾癬。


鄭愛蓮醫師指出,乾癬患者飲食須多加留意,像是秋蟹、海鮮、牛羊肉都須忌口,酒絕對不能碰,即便是酒精含量較低的啤酒、香檳等亦然,儘量吃豬、雞肉,多吃青菜。烤、炸物會增加體內燥熱,導致皮膚搔癢與不適,烹調方式盡量以白斬、白切、紅燒或滷製為主。


作息方面,晚上11點至3點是肝膽經排毒時間,建議12點前就寢,才能幫助身體正常排毒,減少體內垃圾積累,臨床上常發現連假過後,有些患者因為熬夜追劇、看小說、玩手遊等作息不規律,導致收假後病灶皮膚發更多。


中醫治乾癬強調「調整體質」!醫揭血燥、血瘀證型有別 應對症治療


鄭愛蓮醫師說明,乾癬患者會有血燥、血瘀或寒瘀等不同證型,也有可能寒燥交雜,通常血燥型厚痂較少、厚痂和皮屑多半是瘀的表現,不論何種證型,中醫治療會以「增加免疫力、調整脾胃功能」為主,並視個案症狀和體質,再添加去瘀、補血或清血熱的藥方。


大部分去血熱、補腎氣和止癢藥方大同小異,補腎氣的目的是增強免疫力,藥材以地黃為主,可分為生地黃和熟地黃對症下藥;倘若患者體內熱氣過多,可添加牡丹皮、地骨皮幫助去熱。


鄭愛蓮醫師解釋,乾癬主因是腎氣不足所致,必須調整五臟六腑的代謝、讓氣血恢復正常,而肝臟的作用是解毒,強化肝臟解毒的功能,身體便能好好排毒;再者,中醫歸納脾胃屬於升降系統,唯有升降正常才能將體內垃圾順利排出,將營養為身體吸收運用。因此,治療上少以清熱解毒的寒涼藥方或瀉藥,以免傷及腸胃,而是藉由溫和調理讓體質慢慢改變、恢復正常。


鄭愛蓮醫師分享一名個案,年近40歲的男性患者,乾癬病史約4年,來看診時乾癬發作部位遍及頸部、四肢、前胸後背等都能看到一塊塊的乾癬,除了規律服藥之外,特別叮嚀擦藥時要稍微畫圈按摩厚痂,幫助藥物深入滲透吸收,「內外同治」更具成效。


該名患者治療約1個月後,原本大片乾癬從厚痂、減少脫屑,慢慢變成面積較大、變薄且平滑的紅印塊,最後紅印也逐漸消退。乾癬治療通常以「年」為單位計算,1、2年以上不等,遵照醫囑有助縮短治療時程。


乾癬患者不敢洗熱水澡?醫師:可採適當水溫洗澡 皮膚要做好滋潤保養


有些患者會問一天可以只吃1或2包藥嗎?鄭愛蓮醫師強調中藥的藥效約4小時就代謝完畢、排出,建議每天服用3次藥物,才能讓藥物濃度持續作用,達到治療的效果,勿自行減少或增加用藥。


鄭愛蓮醫師補充,臨床上也曾遇過有些乾癬患者不敢洗熱水澡,其實,秋冬可選擇約38至40度的適當水溫洗澡,並使用肥皂清洗乾淨,甚至可使用小塊絲瓜絡泡軟後稍微刷洗,有助於厚痂軟化或皮屑脫落,這樣擦拭外用藥物時才能好吸收。


由於乾癬患者的皮膚無法像正常皮膚般開合、適量排出油質,加上結痂後又乾又硬又癢,冬天的皮膚會更乾燥,建議每次擦完藥後,補充含有油質成分的凡士林、綿羊霜或馬油,也具滋潤保養皮膚的效果。


飲食方面,鄭愛蓮醫師則提醒,中醫治療乾癬過程除了海鮮、牛羊肉、酒不能碰,避油炸燒烤,堅果花生少食,乾癬患者可以食用四神湯、桂圓茶、熱咖啡,冬天進補避開羊肉爐、薑母鴨,一般食補如當歸、黃耆、山藥和人蔘皆可食。若治療初期皮膚病灶發的厲害,必要時會建議茹素2週至1個月,可減輕排毒的辛苦。


此外,台灣氣候潮濕,北部冬天陰冷易下雨,室內可使用除溼機或冷氣降低室內溼度、保持乾燥。內由飲食生活調整,輔以外在環境調節,皆有助降低乾癬發生機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預防骨折勝於治療!老人跌倒死亡風險增 存骨本要趁早
▸1129講座》心悸胸痛別大意 當心瓣膜疾病與主動脈剝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

相關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