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識別早期失智症 亞東攜手國原院打造新智慧醫療

2779
楊芷晴 報導
AI輔助識別早期失智症 亞東攜手國原院打造新智慧醫療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爺爺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已經是這個月第5次了。」「媽媽說有小偷偷走她的金戒指,其實只是忘了藏在哪。」失智症悄悄奪走的不只是回憶,更是生活的自主與安全感。當銀髮浪潮來襲,失智症不再是少數人的疾病,如何以科技強化早期防治,成為醫界與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


臨床醫療結合科技影像系統 跨界共創智慧新醫療模式


亞東醫院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國原院)於今(2025)年正式啟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及篩檢研究合作計畫」,結合臨床照護經驗、核醫功能影像技術與人工智慧分析,打造跨域整合的創新醫療模式,為失智症早期診斷與治療開啟全新篇章。亞東醫院副院長張至宏指出,若能在早期掌握腦部異常訊號,便能延緩退化,讓病人與家屬保有更多珍貴的安心時光。


亞東醫院積極推動臨床照護與創新科技的交匯應用,本次與國原院合作開發的AI影像分析系統,期待能協助醫師更早識別失智症對腦部造成的變化,及早啟動治療,為台灣智慧醫療開創新里程碑。張至宏副院長強調,這項合作是醫療與科技跨界融合的典範,將AI技術真正落地臨床,帶動智慧醫療新發展。


▲系統可依個案年齡自動比對相對應的正常人腦功能影像資料庫,提升分析的準確性與臨床判讀效率。(圖/亞東醫院提供)


亞東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吳彥雯醫師是此次合作的重要推手,憑藉臨床醫師與核醫影像研究的跨領域專業,有效將創新科技轉化為臨床應用。吳彥雯主任說明,亞東醫院將參與疾病資料庫建立與判讀建議,並結合國原院建置的台灣族群的腦影像基準資料庫(Norm Database)進行AI模型訓練,預期對失智症早期診斷帶來深遠貢獻。未來也將持續分析臨床數據,進行AI再訓練與性能驗證,確保輔助判讀更穩定精準,提升病人與醫療系統效益。


國原院研發AI影像分析技術 提升早期診斷準確度


國原院近年積極投入智慧醫療領域研發,成功開發腦血流影像異常分析軟體「ECDaim」,可運用於核醫腦部影像判讀,協助臨床醫師偵測腦部退化性疾病。該軟體以院內自建的腦功能常模資料庫為基礎,透過相對腦血流分析與比對,自動突顯細微的異常區域,顯著提升影像解讀的效率與準確度。


為克服跨院影像差異及對照影像不足等挑戰,研究團隊更結合專利技術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可依年齡調整的常模模板,確保不同儀器間分析結果的一致性。相關技術成果屢獲肯定,其中專利技術更榮獲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資訊類鉑金獎。


國原院副院長王正忠指出,此次與亞東醫院攜手合作,將推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與篩檢研究,期望透過資料與AI的循環學習機制,強化失智症早期診斷精準度,並促進智慧醫療成果臨床轉譯與應用。


AI系統判讀提升準確性 讓醫師「更早看見腦部變化」


核醫科功能性分子影像能反映失智症病程早期的細微生理變化,是這套智慧判讀系統的核心。亞東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汪姍瑩醫師分享,AI系統可在資料導入後快速生成半定量Z-score分析報告與三維定位圖,輔助臨床醫師精準辨識腦區血流異常。臨床驗證結果顯示,AI判讀與專家結果一致性高達9成以上,證明人工智慧已成功融入診斷流程。


▲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八向表面投影影像,藉由多角度分析可突顯異常血流分布區域,輔助醫師精準判讀。(圖/亞東醫院提供)


隨著全球阿茲海默症抗體藥物(如樂意保 Lecanemab 與 Donanemab 欣智樂)取得重大進展,早期確診的需求顯著增加。針對類澱粉蛋白沉積及神經纖維糾結的分子影像正子檢查,因而受到更大重視。這套AI影像分析技術能提前偵測血流異常,協助醫師「更早看見細微的變化」,提供及早確診與治療契機。


透過科技守護記憶與尊嚴 持續優化智慧醫療的效能


亞東醫院人工智慧中心主任、同時也是神經外科林哲光醫師表示,醫院全力推動AI智慧醫療,已完成跨平台部署,確保系統能在臨床環境中穩定運行,真正實踐AI在臨床上的應用。未來將持續優化效能,並建立AI於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持續學習與再訓練機制,讓人工智慧能隨臨床需求同步進化,為醫師提供更可靠的輔助判讀依據。


張至宏副院長補充,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與介入,不僅可延緩退化、降低照護成本,也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此次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的合作,不僅展現AI技術臨床應用的潛力,也標誌著AI落地醫療的重要里程碑。未來雙方將持續深化合作,拓展至更多神經退化性疾病與智慧影像診斷領域,讓醫師「更早看見變化、更快啟動治療」,以科技守護記憶與尊嚴。


# 首圖來源/亞東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預防骨折勝於治療!老人跌倒死亡風險增 存骨本要趁早
▸1129講座》心悸胸痛別大意 當心瓣膜疾病與主動脈剝離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