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五臟
-
國際失智症日推動德曼莎計劃 從失智症患者需求出發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2662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於1994年起訂定每年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2010年起國際失智症日活動擴大為「國際失智症月」,每年9月同步辦理全球性行動活動,連結全世界逾百個國家的失智症協會、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共同響應的宣傳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失智症,呼籲社會大眾對於失智症的預防、治療、照護及撕除對失智症的標籤化。 -
36歲主動脈剝驟逝非罕見 基因缺陷是年輕族群致命殺手
健康養生 / 心臟血管4952台北榮總院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震寰表示,36歲發生主動脈剝離,很可能跟遺傳基因有關,部分民眾在主動脈的血管壁上,某個部位會比較脆弱,當心臟打出血液不斷衝擊主動脈時,脆弱部位就有可能受傷出現缺口,血液會流到血管壁中,在長時間作用下,主動脈血管壁會因缺口注入血液,承擔壓力能力就變差。 -
東南亞入境再傳2名境外移入新增 緬印疫情持續增溫
健康養生 / 健康新知2599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508例在今年6月到印尼工作,9月17日有發燒與嗅覺異常症狀,沒有在當地就醫,9月19日回國入境時檢測發燒,有主動告知症狀,防疫人員安排採檢轉送醫院,今日確診。 -
168間歇性斷食適合你嗎? 這3種人可別輕易嘗試!
健康養生 / 生活保健5153根據外電報導指出,女星珍妮佛.安妮斯頓就是厲行「168間歇性斷食」,在進食的8小時內飲食均衡,少吃高熱量食物,藉此延長身體消耗體脂肪的時間,幫助脂肪代謝,維持完美身材。美國紐約註冊營養師佛列里區(Tanya B. Freirich)建議,想達到最佳效果,最好在早上10點以前開始進食,傍晚結束,比較符合人體自然的生理時鐘。 -
中醫美顏針調理五臟六腑 從裡到外喚醒美肌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330舉例來說,新陳代謝不好者皮膚容易老化,肌膚失去彈性;如果額頭冒出斑點、皺紋,則代表壓力沉重,影響腸胃功能;至於人中部位出現皺紋,恐為荷爾蒙失調,女性在生理期時,攬鏡自照,常可看到人中皮膚異常;鼻翼兩側以及下巴如冒出痘痘,這可能是免疫力下降,加上荷爾蒙失調,造成了敏感性肌膚。 -
「處暑」過後夏去秋來 中醫講究肺氣調養防溼疹爆發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9555中醫師鄭愛蓮指出,24節氣中的「處暑」過後,是夏去秋來,天氣開始漸漸轉涼,若夏天時常吃冰冷食物、熬夜、作息不正常,會導致體內溼氣重,到了秋天便就特別容易覺得疲累,也不容易將累積的溼氣藉由皮膚排出,因此入秋後因皮膚病前來求診的患者激增。 -
中醫治療「後天養先天」 小腦萎縮症3管齊下可改善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5146常有人將小腦萎縮和漸凍人搞混?小腦萎縮症主要是脊髓及小腦脂質性病變到萎縮的狀況,因患者走路搖搖晃晃,又稱為「企鵝病」;運動神經元疾病、神經周邊神經系統萎縮則稱為「漸凍人」。雖然兩者皆為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退化性疾病,但因病變部位、致病因素不同,則臨床病徵也不一樣。中醫師張賜興表示,小腦萎縮症通常有平衡感異常、動作遲緩、寫字不順、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吞嚥困難、容易嗆到、口齒不清、眼球震顫、複視等10大症狀;漸凍人則屬於反映在肢體動作的神經性退化,肌肉會逐漸萎縮到無力,而兩者都容易出現口齒不清、構音或吞嚥困難及步態不穩的症狀。 -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難擺脫 中醫調養攻略由內而外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5283收治這名男性病患的中醫師鄭愛蓮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和溼疹病症相似,初期會出現丘疹,發癢、紅腫且表面潮溼,但水泡症狀較不明顯,發作的部位常見於四肢手肘、膝窩和頸部等,長期下來皮膚會摸起來粗粗硬硬,毛細孔閉鎖、也不易排汗。急性發作期時可透過類固醇藥物讓紅腫消退較快,但並非長久之計,若合併中醫治療,病情可以獲得很快穩定,藉由慢慢調理身體就能收效。